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学校生物科技活动小组的同学们对“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设计了如下A、B两组实验:
实验步骤:
①采集新鲜的菹草(一种多年生沉水植物);
②在离60w的白炽灯水平距离为10、20、30cm处,分别安放3个容器(如A图所示),均加入等量的清水和10枚形状、大小基本一致的新鲜菹草叶片,利用光强传感器测出三个距离时的光照强度。现察并记录6分钟后叶片上浮的数目(见表一);
③向B装置1、2、3号容器内分别加入等量的新鮮蒸馏水、清水、1%碳酸氢钠溶液(可向环境中释放二氧化碳),后各放入10枚形状、大小基本一致的新鲜菹草叶片,放在60W的白炽灯下照射(容器接受光照强度相同)。观察并记录6分钟后叶片上浮的数目(见表二)。
请据实验现象分析回答:
(1)实验中同学们发现部分叶片表面有气泡冒出、且有上浮现象,请你推测此气体为________,写出此生理过程的表达式:________。
(2)分析表一,灯源与容器的距离远近与叶片上浮数目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3)B装置中1、2、3号的变量是________,表二中1号内无叶片上浮,请推测其原因
是________。
(4)据以上两组实验结果分析,若要提高温室大蔬菜的产量,应从哪两个环境因素采取相
应的措施?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传染病是人类健康的大敌,人类与传染病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1)早在13世纪,一旦某地瘟疫流行,人们会背井离乡外出避疫.这说明人们很早就意识到了传染病具有的特点.
(2)北宋时期,我国人民最早采用接种人痘的方法预防天花;1796年,詹钠发明了牛痘接种法来代替人痘接种法.这两种方法都属于免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
(3)19世纪,巴斯德和科赫等科学家陆续发现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是引起传染病的“罪魁祸首”,它们统称为 .
(4)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开始了预防接种工作,这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
(5)近些年来,产生了一些新的传染病,例如,1981年美国发现世界首例艾滋病患者,图中的情形不会传播艾滋病的是 .
(6)2015年,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中成药,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疟疾属于血液传染病,吸血的动物(主要是疟蚊)是其
(7)2016年,寨卡病毒、H7N9病毒开始肆虐,它们的结构特点是无细胞结构.感染了寨卡病毒、H7N9病毒的患者属于 . 但目前人们还没有发现有效的治疗方法,可见,人类对传染病的预防还不可有丝毫懈怠.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