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甲乙丙是与人体运动有关的结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图甲是图乙中_____(用字母或数字解答)的放大示意图,在运动中起支点作用.
(2)图甲中,与其灵活性有关的结构包括[4]_____和[3]关节腔中的滑液.
(3)图乙动作的产生是[6]_____受到_____传来的刺激产生收缩而完成.
(4)图丙是A、B两同学绘制的人体骨、关节、骨骼肌关系模式图,其中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大豆是我国常见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下面是某同学在复习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时,绘制的大豆的结构层次及其关系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大豆的叶肉细胞与人的口腔上皮细胞都具有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细胞壁 ②细胞膜 ③细胞质 ④细胞核 ⑤液泡 ⑥叶绿体 ⑦线粒体
(2)b、c过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个生理过程。
(3)大豆种子结构中的[ ]__________将来可发育成新的植物体。
(4)春天,大豆种子早播要覆盖地膜的主要原因是:满足种子萌发所需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请阅读下面科普文章。
大颅榄树,是生长在非洲岛国毛里求斯的一种珍稀树种,曾作为优质木材大量出口。渡渡鸟,是仅产于该岛上一种不会飞的鸟,是除恐龙之外最著名的已灭绝动物。在渡渡鸟灭绝之后,大颅榄树也日渐稀少,似乎患上了“不育症”。20世纪30年代,一些当地的植物学家担心大颅榄树会灭绝,便采集了它的种子,用各种方法对其进行处理,试图促使它们发芽,可是,一切努力都失败了。大颅榄树的种子为什么难以发芽?因为它的种皮厚实坚硬,在590公斤的压力下都不破裂,相比之下山核桃种皮在50公斤的压力下就会破裂。到了20世纪80年代,毛里求斯只剩下13株大颅榄树,且都是百年老树。
1982年,美国动物学教授斯坦雷·坦布尔,在岛上对大颅榄树做了几个月的深入研究。他测定大颅榄树的年轮后发现,它们的树龄是300年,正好与渡渡鸟灭绝的时间相吻合。后来他在研究渡渡鸟残骸时发现,它们的残骸里有大颅榄树的种子,于是他推测渡渡鸟喜欢吃这种树的种子,便提出假设:大颅榄树种子的发芽依赖于渡渡鸟的肠胃。
最新研究发现,自从欧洲人在岛上定居之后,人类以及他们带来的猪、狗、食螃猴、鼠等动物都捕食渡渡鸟的卵和雏鸟,终于导致渡渡鸟于1690年前后绝灭。同时,竞争性植物的引入导致大栌榄树数量减少。如图1所示。
为了解决有些植物繁殖能力差、发芽率低等问题,科学家发明了一项制作人工种子的生物技术,就是将人工培养产生的细胞团包裹在能提供养分的胶囊里,再在胶囊外包上一层具有保护和防止机械损伤功能的外膜,制成人工种子,如图2所示。
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探究大颅榄树种子的萌发是否依赖于鸟类的消化系统,坦布尔做了如下实验:
①寻找到像渡渡鸟那样不会飞的大鸟——吐绶鸡。
②收集发育状况一致的大颅榄树种子若干,随机________分成两组。对照组:直接种植在土壤中;实验组:将种子_________,待排出体外后再种植在土壤中。
③观察记录两组种子的萌发情况。
④如果对照组种子_________,实验组种子________,证明坦布尔的假设正确。
(2)种皮太厚太硬,影响了种子萌发时对________的吸收和对氧气的利用,以至于________不能冲破种皮发育成幼根,自然也就不能萌发成幼苗。
(3)人工种子中的细胞团相当于种子结构中的________,它的形成经历了细胞的生长、分裂和________过程。
(4)从文中列举的事实说明,自然选择的结果是:________,不适者被淘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人们之所以对转基因食品持谨慎态度,是因为( )
A.转基因食品营养价值太高
B.转基因食品有某些毒性作用
C.人们怀疑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D.转基因食品会带来社会伦理问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蝗虫的身体外面包着一层坚韧的外骨骼,其主要作用是( )
A.有利于飞行生活
B.可以防止天敌的捕杀
C.支撑身体,可以使身体长得很大
D.适应陆地生活,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动脉血和静脉血,叙述正确的是( )
A.动脉血颜色暗红,静脉血颜色鲜红
B.动脉血在动脉流动,静脉血在静脉流动
C.动脉血含氧量较高,静脉血含氧量较低
D.动脉血不流经小肠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