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6073  16081  16087  16091  16097  16099  16103  16109  16111  16117  16123  16127  16129  16133  16139  16141  16147  16151  16153  16157  16159  16163  16165  16167  16168  16169  16171  16172  16173  16175  16177  16181  16183  16187  16189  16193  16199  16201  16207  16211  16213  16217  16223  16229  16231  16237  16241  16243  16249  16253  16259  16267  150026 

科目: 来源:月考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几种动物行为,不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     ]

A.失去雏鸡的母鸡抚爱小猫
B.猴子表演骑车
C.小黑猩猩模仿取食白蚁
D.蚯蚓走“T”形迷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月考题 题型:探究题

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
(1)提出问题: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是先天性行为吗?
(2)作出假设:                                                       
(3)制定并实施计划:
a.取菜青虫卵隔离饲养,孵出幼虫做实验
b.分别取十字花科的白菜叶和其他种类的植物叶片如菊花叶,榨取汁水涂在滤纸上
c.观察菜青虫趋向去哪里取食问此实验中,对照物是              
(4 )得出结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请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2003年11月广东出现首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患者,短短几个月内,“非典”迅速肆虐广州、北京等地,并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蔓延。截止到目前,全国共有五千多人感染,三百四十多人死亡,严重危害了人们的健康甚至生命。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材料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由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即SARS)引起的。其传播特点主要是通过近距离飞沫、空气传播。专家建议,在“非典”防治工作中对“非典”病人要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病;要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对工作和生活场所进行通风、消毒;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
材料二:解放军302医院退休教授姜素椿,不顾年老体弱,积极投身抗击“非典”第一线,不幸感染非典型肺炎。患病后,姜教授在自己身上大胆试验,注射痊愈后“非典”患者的血清,最后战胜病魔,康复出院,为救治“非典”病人开辟了一条新路。
材料三:据专家分析,SARS病毒很可能是从一些野生动物身上传染给人类的。在某些地区,有人不顾国家法令、法规,大肆捕杀野生动物;一些餐馆甚至将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做成菜肴,送上餐桌。
(1)由材料一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传播特点可知,该病是一种________传染病;从传染病预防的角度看,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对工作和生活场所进行通风、消毒,这些措施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
(2)由材料二可以看出,注射“非典”康复患者的血清可以抵抗和消灭SARS病毒,是由于“非典”康复患者血清内存在________
(3)联系当前我国的“非典”疫情,从保护动物,关注人类健康的角度,谈谈你对材料三中所述事实的认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月考题 题型:问答题

      1920年印度传教士辛格来到勾达姆里村。他在一个巨大的白蚁穴附近,发现狼群中有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裸体的女孩。据辛格讲,这两个孩子刚回到人类社会之处,象狼一样舔食东西,吞食生肉;四肢爬行,喜暗怕光;她们那目光锐利刺人的眼睛,黑暗中能象狼似的闪闪发光;再热也不淌汗,而是象狗般地张大嘴巴喘气,借以散热降温;不管主人给她们穿上什么衣服,都被撕个粉碎,她们不会说人话,仅在夜深人静后,不时发出阵阵长嗥。1955年,法国学者、巴黎人种博物馆馆长、人种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安里·瓦罗曾在一篇文章中描述了动物抚养人孩的若干有趣事件。学者们的看法是:在兽穴里发现的孩子年龄一般在2-10岁之间,他们不会说话,不能直立行走,也不会哭和笑。但他们会象野兽一样,龇牙和凶狠地嚎叫。他们不吃熟食,惧人和避人。很多“野孩”后来都被送到孤儿院或医院去教养,但很遗憾,教养的结果不佳。狼孩和熊孩若干年后,才勉强学会直立,用手吃食和懂某些词语。
(1)请谈谈你对人类的学习行为有什么新的认识。这对你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有什么启示?
(2)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有差别吗?学习行为有遗传因素的作用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0113 期中题 题型:单选题

自居易诗日:“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此诗所描绘的是燕子的
[     ]
A.防御行为
B.繁殖行为
C.迁徙行为
D.社会行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0113 期中题 题型:单选题

人之所以成为地球上“万物之灵”,从行为理论分析,是人类哪方面行为能力最强所致

[     ]

A.繁殖行为
B.取食行为
C.防御行为
D.学习行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0113 期中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有关动物行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猫捉老鼠属于攻击行为
B.老马识途属于先天性行为
C.鸟类的换羽是一种节律行为
D.蜻蜓点水是蜻蜓的取食行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0113 期中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属于后天性学习行为的是

[     ]

A.蜘蛛结网
B.母鸡哺育小鸡
C.黄鼬遇敌放臭气
D.动物园里羊拉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0113 期中题 题型:填空题

某同学观察了黄蜂的生殖:当黄蜂交尾后,雌黄蜂便在沙土中挖一个穴道,穴道末端扩展成小室。然后,雌黄蜂飞出去猎获毛虫或蜘蛛,用其尾部的刺将猎获物麻醉后带回穴道内的小室。随后在小室内产下一个卵,并将穴口用沙土封闭后飞走。
(1)黄蜂的生殖行为是                   填(“先天性行为”或“学习行为”)。
(2)黄蜂的生殖行为是由其体内的                   所控制的。
(3)小明研究黄蜂行为的方法,属于            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0113 期中题 题型:填空题

不同白冠雀鸟群的鸣叫声基调相同但又有各自的“方言”。某小组对此进行研究:如果把白冠雀鸟群A的幼雏a移到另一群白冠雀鸟群B中去,待其长成成鸟时,a的鸣叫声虽然还是鸟群A的基调,但已明显带有鸟群B的“方言”特点;而如果把白冠雀鸟群A的幼雏a移到黄莺鸟群中生活,它却学不会黄莺的鸣叫声。这说明:
(1)a的鸣叫声基调与鸟群A相同,这是             行为起作用;具有鸟群B的“方言”特点,这是            行为起作用。
(2)a学不会黄莺的鸣叫声,是因为体内不具有控制黄莺鸣叫声的             
(3)上述实验说明:             行为是在             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