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实验内容 | 静电吸附 | 燃烧 | 浸水 | 气味 |
塑料餐盒片 | 能 | 能 | 漂浮 | 无 |
粪便 | 不能 | 不能 | 下沉 | 腐败臭味请回答: (1)黄粉虫在分类上属于 无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 (填“脊椎动物”或“无脊椎动物”);(2)实验一的假设是 黄粉虫会吃泡沫塑料 黄粉虫会吃泡沫塑料 ;(3)实验二的现象说明 黄粉虫能消化泡沫塑料 黄粉虫能消化泡沫塑料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资料后,分析回答问题: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形容人们做事时常常顾此失彼.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东乌旗牧区,“草肥水美”.牧民们世代在这里居住和放牧.在1960年以前的草原上还生存有狐狸、狼、野驴等动物.牧民为了不让狐狸、狼等把小羊羔吃掉,连续几年捕杀狐狸、狼.1980年以后,狐狸和狼在这一地区最终消失了.人们发现成群的野驴也看不到了.但人们更加吃惊的发现原来美丽的草原也渐渐失去了绿色,有的地方暴露出了一块一块黄沙地.1985年后,国际上羊绒毛的价格一路上扬,牧民们放牧了大量的羊群.通过卖羊绒毛,增加了收入.虽然生活条件得了到改善,但是到了1995年的时候,在牧区的人们被迫搬家离了世代居住开草原,把家园让给了沙漠! (1)写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有关的食物链: 树木→蝉→螳螂→黄雀 树木→蝉→螳螂→黄雀 .(2)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通过 食物链 食物链 在生物之间运输和传递的.(3)1960年前东乌旗牧区的生态处于 平衡 平衡 状态.成群的野驴虽然不是人们捕杀的对象,其消失的原因是缺乏食物、生存环境恶劣及缺乏生存空间等 缺乏食物、生存环境恶劣及缺乏生存空间等 .(4)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草原变成沙漠的主要原因是 人类的不合理利用和乱捕滥杀动物所致 人类的不合理利用和乱捕滥杀动物所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 资料二:中国农业大学李宁院士课题组日前成功培育出一批人乳铁蛋白转基因奶牛.如图是科学家利用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培育能产生人乳铁蛋白的奶牛--“牛牛”的过程图解.请据图分析回答. (1)在澳大利亚草原生态系统中,牛羊作为 消费者 消费者 促进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 的物质循环,在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 中起重要的作用.(2)上述技术称为 转基因 转基因 技术.此技术是将人乳铁蛋白基因 人乳铁蛋白基因 注入到一个受精卵里,再将受精卵转移给母牛,产下的仔牛就携带有人乳铁蛋白基因 人乳铁蛋白基因 ,产出的牛奶中会含有人乳铁蛋白 人乳铁蛋白 .利用此技术具有生产成本低,效率 效率 高,设备简单,产品作用效果显著,减少工业污染 工业污染 等优点.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 (1)此图中的生产者是 草 草 ,消费者中,草食性动物是兔、鼠 兔、鼠 ,肉食性动物是狐、蛇、鹰 狐、蛇、鹰 .(2)此图中含有 5 5 条食物链,它们相互连接交错构成了食物网 食物网 .(3)此图中各种动物可统称为 消费者 消费者 .(4)此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 草→鼠→蛇→鹰 草→鼠→蛇→鹰 .(5)此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维持在 相对稳定 相对稳定 的状态,这种现象被称为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 (1)一块骨骼肌由两部分组成,[1]是 肌腱 肌腱 ,[2]是肌腹 肌腹 .(2)图中显示的骨与骨之间的连接都是关节,它们能够灵活运动的重要原因关节头、关节窝的表面均包围一层 关节软骨 关节软骨 以及关节腔里有滑液 滑液 ,减少了运动时的摩擦.(3)屈肘时,肱二头肌处于 收缩 收缩 状态,而肱三头肌处于舒张 舒张 状态;伸肘时情况正好相反.这说明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由一块骨骼肌独立完成的,而是由多组肌肉的协调配合 协调配合 来完成的.(4)屈肘动作符合杠杆原理,起支点作用的是 关节 关节 .(5)由图可知,一块骨骼肌至少应固定在 B B 块骨上.A.一 B.二 C.多 D.不能确定 (6)在运动的过程中需要能量,下列与能量来源有关的是 A、B、F A、B、F A.呼吸系统 B.消化系统 C.神经系统 D.生殖系统 E.内分泌系统 F.循环系统 (7)举手、抬腿等随意动作都包括①相应的骨受到牵拉 ②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刺激 ③骨骼肌收缩.这些步骤的顺序是 B B A.③①②B.②③①C.③②①D.①②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请将下列动物的行为与相应的表现用直线连接起来: A.蚯蚓走迷宫 B.小袋鼠爬向育儿袋 先天性行为 C.小鸡喂鱼 学习行为 D.大山雀喝牛奶 E.黑猩猩取食物 F.鸟类筑巢.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作者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联系qq:3310059649。 ICP备案序号: 沪ICP备07509807号-10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081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