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人体吸人与呼出气体的成分如图,将它们以相同方式分别通入到等质量、等浓度的澄清石灰水中,若先变浑浊的,则其 是_______,导致两者各成分含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人体细胞进行了________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雷鸟羽毛在冬天呈白色,春天换为灰色,这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现象。下列现象与此不相类似的是
A. 蚯蚓活动使土壤更肥沃 B.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颜色而变化
C.仙人掌的叶退化成针形 D.有些树木秋天落叶,有些四季常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我国在泥炭层中发掘出已有千年之久的古莲子,1951年对其进行育苗试验,1953年夏首次开花。古莲子在泥炭层中未萌发,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缺乏充足的氧气 B.缺乏适宜的温度
C.缺乏充足的水分 D.缺乏充足的光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为研究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①选取两枝带有较多不定根和叶的枝条。
②用刀片对其中一枝进行树皮环割处理。环割部位离不定根的距离约为4厘米,环割树皮时去掉约2厘米宽的树皮(如图)。
③把它们的根分别浸在土壤浸出液中,土壤浸出液液面在环割处下方。
④放在阳光下培养,两周以后进行观察。
(1)实验中对两枝枝条进行不同处理的目的是______ 。
(2)实验中该同学“对树皮进行环割处理”基于的假设是________ 。
(3)两周后,可通过观察枝条上的不定根或_______的变化来判断假设是否成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很早以前,劳动人民就学会了用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养鱼、塘泥肥桑的方法,创造了“桑基鱼塘”生态农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桑基鱼塘”生态农业不断地发展,人们改变了以蚕沙直接下鱼塘的老办法,将蚕沙、人畜粪便、秸秆、杂草等投入沼气池内发酵,制成沼气作燃料,用沼气渣喂鱼及“肥水”(如图)。
(1)在利用蚕沙、人畜粪便、秸秆、杂草等物质生产沼气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_______(选填“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
(2)鱼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最终来自________。
(3)不论是传统的“桑、蚕、鱼”农业结构,还是改进的“桑、蚕、气、鱼”的新型农业结构,都是设法使能量尽可能多地_____。
A.保留在生产者体内
B.经分解者释放到大气中
C.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恐龙到底是恒温动物,还是变温动物,常是学者热烈争辩的课题。
甲学者提出下列论点支持恐龙是恒温动物:
论点一:在寒冷的北极圈地层里常发现有土生土长的恐龙化石。
论点二:像恒温动物中的鸟类一样,少数恐龙化石也残留有能够保温的羽毛构造。
论点三:像恒温动物中的哺乳类一样,恐龙化石的骨骼中布满管脉空隙,这原先是血液流经之路。
乙学者则提出下列论点支持恐龙是变温动物,反驳甲学者的论点:
论点四:从恐龙化石的尺寸分析,一般而言,恐龙体型都很庞大。
论点五:到了冬天,恐龙就会从寒冷的地方迁移至阳光较多、气候较暖和的地方。
论点六:恐龙具有羽毛,其主要功用是遮住夏天强烈的阳光,而非防止身体散热。
论点七:今日许多的变温动物如爬行类,其骨骼也呈现高度管脉化,但一些小型鸟类和哺乳类的恒温动物,骨骼的管脉化程度则偏低。
(1)乙学者所提的论点四至论点七中,论点________与甲学者所提的任一论点没有形成针对性反驳。
(2)若乙学者认为生活在北极圈内的恐龙仍有机会晒到阳光而提高体温,他所持的理由是______。
A.恐龙有冬眠的习惯,故不需要阳光
B.恐龙能随季节作迁移
C.恐龙具有羽毛,其主要功能是遮住阳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曲线图能更直观地反映某些科学规律。
(1)如图若反映人体的酶的催化效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横坐标为温度,纵坐标为酶的催化效率),则曲线中最高点所对应的温度为_________℃左右。
(2)此曲线图还能大致反映_________。
A.在“草→鹿→狼”食物链中,大量捕杀狼以后的一定时期内,鹿的数量变化
B.氯化钡溶液巾不断加人稀硫酸,产生沉淀物质量的变化
C.通电导体发热的功率随电流的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