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043
阅读下面的资料,回答问题。
1981年9月,国务院规定在每年的4月至5月初确定一个星期为“爱鸟周”。人们之所以爱鸟,不仅仅是因为鸟能给自然界带来无限生机,给人类生活增添无穷乐趣,还因为绝大多数的鸟是益鸟,对维护生态平衡有利。比如,杜鹃有“春的使者”的美称,一只杜鹃一年能吃掉松毛虫5万多条;大山雀是“果园里的卫士”,一只大山雀一天捕食的害虫相当于自己的体重;猫头鹰被称为“捕鼠能手”,它在一个夏季可捕食1000只田鼠,从鼠口夺回粮食1吨;啄木鸟堪称“森林的大夫”,一对啄木鸟可保护33.3公顷林木不受虫害;喜鹊一年的食物中,80%以上都是害虫;一窝燕子一个夏季吃掉的蝗虫,如果头尾连接起来,可长达3km。有些鸟类虽然不吃害虫,但它是花粉、树种的传播者。生活在热带的太阳鸟,经常在花丛中穿来穿去,起到传递花粉的作用。
(1)短文中提到的鸟类的作用有哪些?
(2)其他动物有类似短文中鸟类的各项作用吗?试举例说明。
(3)文中以鸟治虫的方法称为什么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43
阅读下面的资料。
大多数鸟类的雄性个体(也有个别的雌性个体)在进入成年期以后,会发出特定的鸣叫声,宣告它们的性成熟,向异性求爱且占有领地。鸟类“唱歌”的行为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后天学习行为呢?
经过长期观察发现,一种白冠麻雀的雏鸟在出生的几个月内,总有机会听到成年雄鸟唱歌,它长大后也会唱歌了,但开始时唱的音调不准,只能算是“亚歌”,在练习一段时间后,才能唱出准确的“正歌”。于是科学家假设鸟类唱歌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有先天性成分,也有后天学习的结果。科学家又设计了如下的实验:
将新孵出的白冠麻雀雏鸟养在完全隔音的环境中,分成三组:
第一组不让听任何成年雄鸟的歌声,结果它们长大后只能发出震颤的声音。
第二组让听本种成年雄鸟的歌声,当这些雏鸟长到5个月开始唱“亚歌”时,毁坏它们的耳,让它们成为聋鸟,结果它们长大后不能唱出完整的“正歌”。
第三组给同时听本种麻雀和另一种麻雀(鸣麻雀)的歌声磁带,但它们长大后只会唱本种麻雀的歌,而不会唱鸣麻雀的歌。
通过上述材料,你认为鸟类“唱歌”与先天性遗传因素、后天学习的关系如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43
资料一:失去雏鸡的母鸡会将无母的小猫当小鸡来抚养。
资料二:家养的小猫经训练可在固定地方吃东西。
请分析以上两份资料,思考: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性行为的形成有什么不同?哪种行为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