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043
当酵母菌加到生面团中时,酵母菌细胞会产生二氧化碳,使面团膨胀。下面这张图显示了温度对二氧化碳产生量的影响,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说明温度是怎样影响酵母菌细胞产生二氧化碳的?
(2)用这张图来解释为什么用酵母菌发面时,要将其溶于温水,而不是凉水或沸水
(3)根据这张图推测,如果把生面团放到冰箱里,它还会发酵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43
分析资料,回答问题。
(1)酵母菌的培养方法:取一些发面水或已经有酒味的苹果皮、葡萄皮,放入小烧杯或广口瓶中,加入2%的糖水,然后将烧杯或广口瓶放到温暖的地方,24小时后就能产生大量的酵母菌。
(2)霉菌的培养方法:在大烧杯内垫上两层餐巾纸,用5%的蔗糖溶液把纸浇湿,再把两块橘子皮放入,在空气中暴露20分时间,加盖放在温暖的地方,2~5天就可以得到青霉、曲霉、根霉等。
根据上述两则资料,你能否归纳出真菌繁殖的几个重要条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43
1928年英国伦敦大学的细菌学教授弗莱明在研究葡萄球菌时,将几个培养皿里放上用肉羹汁做的培养基,冷却后接种葡萄球菌,然后恒温培养。有一天,他发现一个培养皿被青霉污染了,并且注意到在青霉生长的周围都没有大片大片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而是干干净净的一圈。弗莱明没有忽视这个细节,而是继续深入研究,证明青霉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能够杀死某些细菌,如链球菌、肺炎茵、炭疽杆菌等,这就是青毒素的由来。后来,他整理出一份受青霉素抑制或不受青霉素抑制的细菌一览表,高度准确,至今仍在沿用。
对于上述事例,你如何解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43
某同学在培养基上接种了A,B两种细菌进行培养,同时他在培养基上放了盐水浸过的纸片,恒温培养后,发现盐纸片周围只有B细菌生长,而没有A细菌生长,如何解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43
检测不同环境空气中的细菌也可以采用检测其相对含量的做法,具体如下:将大豆腐加水煮沸,取等量豆腐水,分别盛在敞口的透明容器中,放在要检测的不同环境下,静置2天后,分别滴加等量的0.01%亚甲基蓝溶液(一种蓝色溶液,细菌会将其分解而褪色。褪色越快,表明溶液中的细菌含量越高)。根据实验原理和过程,请回答:
(1)本实验检测的内容是什么?
(2)为什么要用豆腐水?
(3)为什么要将豆腐水煮沸?
(4)为什么要敞口放置?
(5)为什么要滴加等量的亚甲基蓝溶液检测?
(6)与空气中细菌含量有关的因素有哪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43
右图是南极食物网的简图,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食物网中有________条食物链。
(2)这个食物网中的生产者是________。
(3)这个食物网中处于最高营养级的是________。
(4)假设由于某种原因,这个生态系统中的须鲸全部死亡,磷虾的数量会________。
(5)在这个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43
与碳、氧一样,氮也是构成生物的必要组成元素。空气中约有78%的气体是氮气,但大多数生物不能利用空气中的游离氮,只能利用被固定的氮。大多数固氮由某些细菌完成,其中有的细菌生活在某些植物的根瘤中。下图显示了氮的循环过程,请根据图描述氮循环的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43
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两种化学元素是碳和氧,这两种元素的循环过程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碳和氧就没有生命。下图说明了碳和氧是如何循环的,请根据图写出循环的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43
某地区的棉蚜由于瓢虫、草蛉、蚜寄蜂等天敌的控制,其数量可以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不致造成棉花减产。人们为了提高棉花的产量,消灭棉蚜,长期使用有机杀虫剂,天敌被大量杀灭,而棉蚜产生抗药性,又失去天敌的控制,大量繁殖起来,造成棉花减产。请分析:
(1)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上述事例说明了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43
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重庆遇罕见蝗灾,古城紧急呼救:5000条蛇,2万只麻雀,Z0万只青蛙。
由于古老城地势高,一旦撒药就可能污染山脚下村民喝的水,当地农民说:“我们这儿不能用农药,只要有青蛙和蛇就好办,它们对付蝗虫可管用。可现在青蛙和蛇都让人们吃光了”。有人说:“不要看20万只青蛙听上去吓人,其实全国各家餐馆来支援我们,我看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1)通过以上资料的分析,你认为人类能随意捕杀某种动物吗?为什么?
(2)写出与此有关的食物链。
(3)进行一下市场调查,目前有多少人还在进行青蛙和蛇的买卖,有没有什么办法制止这种行为?从上述资料中你得到什么启示?我们应该怎么做?
(4)链接:蝗灾的相关知识
我国历史上的蝗灾与防治近2700多年来,我国已发生大小蝗灾940多次。最早的蝗灾记载是公元前707年。唐、宋时期平均2至3年发生一次,明、清和民国时期几乎连年发生。1929年,全国11个省的168个县遭受蝗灾,损失上亿元。当时江苏下蜀镇的蝗群将铁轨覆盖,致使火车无法通行。旧中国每次蝗灾的爆发,常造成“飞蝗蔽天、赤地千里、禾草皆光、饥荒四起”,给人民群众造成了严重的灾难。蝗灾是三大自然灾害之一。古代落后的科技水平难以根治蝗灾,人们只好求神灵保佑。而今天,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我国已大面积动用飞机灭蝗,并实施了一定的生物防治和生态控制措施,杜绝了蝗虫起飞成灾。
从以前的人海战术,到今天地面、空中联合防治,人类灭蝗的技术水平在提高。史书中记载的景象再也不会出现了。然而,在取得了年年控制蝗虫不起飞成果的同时,化学防治也给我们自身的生存环境带来污染。每年,黄淮海地区为防治蝗虫,都要喷洒上千吨高效化学农药。化学农药在杀死蝗虫同时,也会杀死其他昆虫,包括蝗虫的天敌及一些益虫。这对施药区域来说无异于一场生态破坏。由于蝗虫的孵化期很长且时间不太一致,当针对一些成虫而喷洒农药时,另外一些蝗虫还在卵
中无法杀灭。蝗虫天敌的大量减少,必然使蝗虫丧失自然控制因素,种群数量很快恢复。此外,蝗区多是人烟罕至的荒滩荒地,当我们有条件开垦这些土地的时候,残余的农药成分还可能影响到农业的发展。
喷洒农药虽然控制了蝗灾,但造成了后遗症,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了解相关资料,看看目前,我们主要采取什么办法治蝗?有没有更好的治蝗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