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数学 > 题目详情
如图,在直角坐标系xOy中有一梯形ABCO,顶点C在x正半轴上,A、B两点在第一象限;且AB∥CO,AO=BC=2,AB=3,OC=5.点P在x轴上,从点(-2,0)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x轴向正方向运动;同时,过点P作直线l,使直线l和x轴向正方向夹角为30°.设点P运动了t秒,直线l扫过梯形ABCO的面积为S
(1)求A、B两点的坐标;
(2)当t=2秒时,求S的值;
(3)求S与t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直线l扫过梯形ABCO面积的时点P的坐标.

【答案】分析:(1)两底的差的一半就是A的横坐标;过A、B作x轴的垂线,在构建的直角三角形中根据OA的长及两底的差便可求出梯形的高即A点的纵坐标.得出A点坐标后向右平移3个单位就是B点的坐标.
(2)当t=2时,P、O两点重合,如果设直线l与AB的交点为D,那么AD=2,而AD边上的高就是A点的纵坐标,由此可求出△ADO的面积及直线l扫过的面积.
(3)本题要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
①当P在原点左侧,即当0≤t<2时,重合部分是个三角形,如果设直线l与AO,AB分别交于E,F,可根据△AEF∽△AOD,用相似比求出其面积.即可得出S,t的函数关系式.
②当P在O点右侧(包括和O重合),而F点在B点左侧时,即当2≤t<3时,扫过部分是个梯形,可根据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即可得出直线l扫过部分的面积.也就能得出S,t的函数关系式.
③当P点在C点左侧(包括和C点重合),F点在B点右侧(包括和B点重合),即当3≤t≤7时,扫过部分是个五边形,可用梯形ABCO的面积减去△MPC的面积来得出S,t的函数关系式.
解答:解:(1)(1,),(4,).

(2)

(3)当0≤t<2时,△AEF∽△AOD,
∴S=t2
当2≤t<3时,S=S△AOD+S□DOPF=(t-2)
∴S=t-
当3≤t≤7时,
S=4-S△CPM=4-2×
∴S=-t2+t-
∵-t2+t-=×4
∴t2-14t+41=0,
t1=7-2,t2=7+2>7(舍)
∴P的坐标为(5-2,0).
点评:本题考查了梯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二次函数的综合应用等知识点.主要考查了学生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M与y轴相切于点C,与x轴交于A(x1,0),B(x2,0)两点,其中x1,x2是方程x2-10x+16=0的两个根,且x1<x2,连接MC,过A、B、C三点的抛物线的顶点为N.
(1)求过A、B、C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2)判断直线NA与⊙M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3)一动点P从点C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沿CM向点M运动,同时,一动点Q从点B出发,沿射线BA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当P运动到M点时,两动点同时停止运动,当时间t为何值时,以Q、O、C为顶点的三角形与△PCO相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放入一边长OC为6的矩形纸片ABCO,将纸翻折后,使点B恰好落在x轴上,记为B',折痕为CE,已知tan∠OB′C=
3
4

(1)求出B′点的坐标;
(2)求折痕CE所在直线的解析式;
(3)作B′G∥AB交CE于G,已知抛物线y=
1
8
x2-
14
3
通过G点,以O为圆心OG的长为精英家教网半径的圆与抛物线是否还有除G点以外的交点?若有,请找出这个交点坐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已如: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以y轴上的点C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与x轴相切于原点O,AB为⊙C的直径,PA切⊙O于点A,交x轴的负半轴于点P,连接PC交OA于点D.
(1)求证:PC⊥OA;
(2)若点P在x轴的负半轴上运动,原题的其他条件不变,设点P的坐标为(x,0),四边形
POCA的面积为S,求S与点P的横坐标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在(2)的情况下,分析并判断是否存在这样的一点P,使S四边形POCA=S△AOB,若存在,直接写出点P的坐标(不写过程);若不存在,简要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A(-4,-4),B(1,-4),C(2,-1),D(-3,-1)四个点.
(1)顺次连接A,B,C,D四个点组成的图形是什么图形?
(2)画出(1)中图形分别向上5个单位向右3个单位后的图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A的坐标为(a,0),D的坐标为(0,b),且a、b满足
a+2
+(b-4)2=0

(1)求A、D两点的坐标;
(2)以A为直角顶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DB,直接写出B的坐标;
(3)在(2)的条件下,当点B在第四象限时,将△ADB沿直线BD翻折得到△A′DB,点P为线段BD上一动点(不与B、D重合),PM⊥PA交A′B于M,且PM=PA,MN⊥PB于N,请探究:PD、PN、BN之间的数量关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