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数学 > 题目详情
17.如图,将一个边长分别为4、8的矩形纸片ABCD折叠,使点C与点A重合(AB=4,BC=8),则折痕EF的长度为(  )
A.$\sqrt{3}$B.2$\sqrt{3}$C.$\sqrt{5}$D.2$\sqrt{5}$

分析 先过点F作FM⊥BC于M.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出AE,再利用翻折变换的知识,可得到AE=CE,∠AEF=∠CEF,再利用平行线可得∠AEF=∠AFE,故有AE=AF.
求出EM,再次使用勾股定理可求出EF的长.

解答 解:过点F作FM⊥BC于GM,
∵EF是直角梯形AECD的折痕
∴AE=CE,∠AEF=∠CEF.
又∵AD∥BC,
∴∠AFE=∠FEM,
根据反折不变性,∠AEF=∠FEM,
∴∠AFE=∠AEF,
∴AE=AF.
在Rt△ABE中,设BE=x,AB=4,AE=CE=8-x.x2+42=(8-x)2解得x=3.
在Rt△FEM中,EM=BM-BE=AF-BE=AE-BE=5-3=2,FM=4,
∴EF=$\sqrt{{2}^{2}+{4}^{2}}$=2$\sqrt{5}$.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折叠的知识,矩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等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关键是根据题意得出方程x2+42=(8-x)2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如图1,已知△ABC的两个外角平分线DA、DC相交于点D,过D分别作DE⊥AB于E,DF⊥BC于F.
(1)若∠B=80°,则∠ADC=50°.
(2)证明:DE=DF
(3)探究线段AE、AC、CF之间的数量关系.
①如图2,小王同学探究此问题的方法是:延长CF到点G,使FG=AE,连结DG,由(2)知,DE=DF,从而证明△ADE≌△GDF,再证明△ADC≌△GDC,可得出结论,他的结论应是AC=AE+CF.②你还有其他方法证明①中的结论吗?请利用“备用图”说明.
②你还有其他方法证明①中的结论吗?请利用“备用图”说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已知,如图(1),∠AOB和∠COD共顶点O,OB和OD重合,OM为∠AOD的平分线,ON为∠BOC的平分线,∠AOB=α,∠COD=β

(1)如图(2),若α=90°,β=30°,则,∠MON=60°
(2)若将∠COD绕O逆时针旋转至图(3)的位置,求∠MON(用α、β表示)
(3)如图(4),若α=2β,∠COD绕O逆时针旋转,转速为3°/秒,∠AOB绕O同时逆时针旋转,转速为1°/秒(转到OC与OA共线时停止运动),且OE平分∠BOD,请判断∠COE与∠AOD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5.如图,AD是正五边形ABCDE的一条对角线,则∠BAD=7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2.如图,在Rt△ABC中,∠C=90°,AB=13,AC=12,经过点C且与AB边相切的动圆与BC、CA分别相交于点M、N,则线段MN长度的最小值为$\frac{60}{1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计算:$\sqrt{8}$-($\frac{1}{3}$)-1-4cos45°+(π-$\sqrt{3}$)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为了解某校落实新课改精神的情况,现以该校九年级二班的同学参加课外活动的情况为样本,对其参加“球类”、“绘画类”、“舞蹈类”、“音乐类”、“棋类”活动的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并绘制了如图所示的统计图.
(1)参加音乐类活动的学生人数为7人,参加球类活动的人数的百分比为30%;
(2)请把图2(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3)该校学生共600人,则参加棋类活动的人数约为105;
(4)该班参加舞蹈类活动的4位同学中,有1位男生(用E表示)和3位女生(分别用F,G,H表示),先准备从中选取两名同学组成舞伴,请用列表或画树状图的方法求恰好选中一男一女的概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4.如图,点C在以AB为直径的半圆上,AB=10,∠CBA=30°,点D在线段AB上运动,点E与点D关于AC对称,DF⊥DE于点D,并交EC的延长线于点F.下列结论:①CE=CF;②线段EF的最小值为5$\sqrt{3}$;③当AD=3时,EF与半圆相切;④若点F恰好落在弧BC上,则AD=5;⑤当点D从点A运动到B点时,线段EF扫过的面积是20$\sqrt{3}$.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①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已知点P在⊙O内,过点P作⊙O的任意一条弦AB,我们把PA•PB的值称为点P关于⊙O的“幂值”.
(1)⊙O的半径为5,OP=3.
①如图1,若点P恰为弦AB的中点,则点P关于⊙O的“幂值”为16;
②判断当弦AB的位置改变时,试判断点P关于⊙O的“幂值”是否为定值,若是定值,证明你的结论;若不是定值,求点P关于⊙O的“幂值”的取值范围.
(2)若⊙O的半径为r,OP=d,请参考(1)的思路,用含r、d的式子表示点P关于⊙O的“幂值”或“幂值”的取值范围点P关于⊙O的“幂值”为r2-d2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的半径为4,若在直线y=$\frac{\sqrt{3}}{3}$x+b(b>0)上存在点P,使得点P关于⊙O的“幂值”为13,过点O作OP⊥AB,直线OP的解析式为y=-$\sqrt{3}$x,请写出b的取值范围-2≤b≤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