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根据有理数的加法,可得答案;
(2)根据圆O移动的距离与P点移动的距离相等,P点移动的速度相等,可得方程组,根据解方程组,可得a、b的值,根据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可得答案;
(3)根据相同时间内速度的比等于路程的比,可得$\frac{{v}_{1}}{{v}_{2}}$的值,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DB=∠BDP,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可得BP与DP的关系,根据勾股定理,可得DP的长,根据有理数的加法,可得P点移动的距离;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EO1的长,分类讨论:当⊙O首次到达⊙O1的位置时,当⊙O在返回途中到达⊙O1位置时,根据$\frac{{v}_{1}}{{v}_{2}}$的值,可得答案.
解答 解:(1)如图①,点P从A→B→C→D,全程共移动了 a+2bcm(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2)∵圆心O移动的距离为2(a-4)cm,
由题意,得
a+2b=2(a-4)①,
∵点P移动2秒到达B,即点P2s移动了bcm,点P继续移动3s到达BC的中点,
即点P3秒移动了$\frac{1}{2}$acm.
∴$\frac{b}{2}$=$\frac{\frac{1}{2}a}{3}$ ②
由①②解得$\left\{\begin{array}{l}{a=24}\\{b=8}\end{array}\right.$,
∵点P移动的速度为与⊙O移动速度相同,
∴⊙O移动的速度为$\frac{b}{2}$=$\frac{8}{2}$=4cm(cm/s).
这5秒时间内⊙O移动的距离为5×4=20(cm);
(3)存在这种情况,
设点P移动速度为v1cm/s,⊙O2移动的速度为v2cm/s,
由题意,得
$\frac{{v}_{1}}{{v}_{2}}$=$\frac{a+2b}{2(a-4)}$=$\frac{20+2×10}{2(20-4)}$=$\frac{5}{4}$,
如图:
设直线OO1与AB交于E点,与CD交于F点,⊙O1与AD相切于G点,
若PD与⊙O1相切,切点为H,则O1G=O1H.
易得△DO1G≌△DO1H,
∴∠ADB=∠BDP.
∵BC∥AD,
∴∠ADB=∠CBD
∴∠BDP=∠CBD,
∴BP=DP.
设BP=xcm,则DP=xcm,PC=(20-x)cm,
在Rt△PCD中,由勾股定理,得
PC2+CD2=PD2,即(20-x)2+102=x2,
解得x=$\frac{25}{2}$
此时点P移动的距离为10+$\frac{25}{2}$=$\frac{45}{2}$(cm),
∵EF∥AD,
∴△BEO1∽△BAD,
∴$\frac{E{O}_{1}}{AD}$=$\frac{BE}{BA}$,即$\frac{E{O}_{1}}{20}$=$\frac{8}{10}$,
EO1=16cm,OO1=14cm.
①当⊙O首次到达⊙O1的位置时,⊙O移动的距离为14cm,
此时点P与⊙O移动的速度比为$\frac{\frac{45}{2}}{14}$=$\frac{45}{28}$,
∵$\frac{45}{28}$≠$\frac{5}{4}$,
∴此时PD与⊙O1不能相切;
②当⊙O在返回途中到达⊙O1位置时,⊙O移动的距离为2(20-4)-14=18cm,
∴此时点P与⊙O移动的速度比为$\frac{\frac{45}{2}}{18}$=$\frac{45}{36}$=$\frac{5}{4}$,
此时PD与⊙O1恰好相切.
点评 本题考查了圆的综合题,(1)利用了有理数的加法,(2)利用了P与⊙O的路程相等,速度相等得出方程组是解题关键,再利用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得出速度,最后利用速度乘以时间得出结果;(3)利用了相等时间内速度的比等于路程的比,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勾股定理,利用相等时间内速度的比等于路程的比是解题关键.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frac{3}{2}$ | B. | $\frac{2}{3}$ | C. | $\frac{2}{5}$ | D. | $\frac{3}{5}$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1dm | B. | $\sqrt{2}$dm | C. | $\sqrt{6}$dm | D. | 3dm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