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数学 > 题目详情
1.如图,在△ABC中,D是AB的中点,E是边AC上一动点,联结DE,过点D作DF⊥DE交边BC于点F(点F与点B、C不重合),延长FD到点G,使DG=DF,联结EF、AG,已知AB=10,BC=6,AC=8.
(1)求证:AC⊥AG;
(2)设AE=x,CF=y,求y与x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定义域;
(3)当△BDF是以BF为腰的等腰三角形时,求AE的长.

分析 (1)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得到△ABC是直角三角形,由D是AB的中点,得到AD=BD,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GAB=∠B,推出∠EAG=90°,于是得到结论;
(2)连接EG,根据勾股定理得到EF2=(8-x)2+y2,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G=BF,由勾股定理得到EG2=x2+(6-y)2,于是得到方程(8-x)2+y2=x2+(6-y)2,即可得到结论
(3)①当BF=DB时,6-y=5,列方程得到AE=$\frac{5}{2}$;②当DF=FB时,连接DC,过点D作DH⊥FB,垂足为点H,可得DF=FB=6-y,根据勾股定理得方程(6-y)2=42+(3-y)2,求得y=$\frac{11}{6}$,于是得到$\frac{11}{6}$=$\frac{4x-7}{3}$求得AE=$\frac{25}{8}$.

解答 (1)证明:∵BC=6,AC=8,
∴BC2+AC2=36+64=100,
∵AB2=100,
∴BC2+AC2=AB2
∴△ABC是直角三角形,且∠ACB=90°,
∵D是AB的中点,
∴AD=BD,
在△ADG和△BDF中,
$\left\{\begin{array}{l}{AD=BD}\\{∠ADG=∠BDF}\\{DG=DF}\end{array}\right.$
∴△ADG≌△BDF,
∴∠GAB=∠B,
∵∠ACB=90°,
∴∠CAB+∠B=90°,
∴∠CAB+∠GAB=90°,
∴∠EAG=90°,
即:AC⊥AG;

(2)连接EG,
∵AE=x,AC=8,
∴EC=8-x,
∵∠ACB=90°,
由勾股定理,得EF2=(8-x)2+y2
∵△ADG≌△BDF,
∴AG=BF,
∵CF=y,BC=6,
∴AG=BF=6-y,
∵∠EAG=90°,
由勾股定理,得EG2=x2+(6-y)2
∵DG=DF,DF⊥DE,
∴EF=EG,
∴(8-x)2+y2=x2+(6-y)2
∴y=$\frac{4x-7}{3}$,定义域:$\frac{7}{4}$<x<$\frac{25}{4}$;

(3)①当BF=DB时,6-y=5,∴y=1,
∴1=$\frac{4x-7}{3}$,
∴x=$\frac{5}{2}$,
即AE=$\frac{5}{2}$;
②当DF=FB时,连接DC,过点D作DH⊥FB,垂足为点H,
可得DF=FB=6-y,
∵∠ACB=90°,D是AB的中点,∴DC=DB=5,
∵DH⊥FB,BC=6,∴CH=HB=3,
∴FH=3-y,
∵DH⊥FB,
由勾股定理,得DH=4,
在Rt△DHF中,可得(6-y)2=42+(3-y)2
解得:y=$\frac{11}{6}$,
∴$\frac{11}{6}$=$\frac{4x-7}{3}$
解得x=$\frac{25}{8}$,即AE=$\frac{25}{8}$,
综上所述,AE的长度是$\frac{5}{2}$,$\frac{25}{8}$.

点评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正确的作出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模型介绍:古希腊有一个著名的“将军饮马问题”,大致内容如下:古希腊一位将军,每天都要巡查河岸侧 的两个军营A、B,他总是先去A营,再到河边饮马,之后再去B营,如图①,他时常想,怎么走才能使每天的路程之和最短呢?
大数学家海伦曾用轴对称的方法巧妙的解决了这问题

如图②,作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B′,连接AB′与直线l交于点C,点C就是所求的位置.请你在下列的阅读、应用的过程中,完成解答.
(1)理由:如图③,在直线L上任取一点C′,连结AC′,BC′,B′C′.
∵直线L是点B,B′的对称轴,点C,C′在L上.
∴CB=CB',C′B=C'B'
∴AC+CB=AC+CB′=AB'.
在△AC′B′中,∵AB′<AC′+C′B′.
∴AC+CB<AC′+C′B′.
∴AC+CB<AC′+C′B′即AC+CB最小
归纳小结:
本问题实际是利用轴对称变换的思想,把A,B在直线的同侧问题转化为在直线的两侧,从而可利用“两 点之间线段最短”,即转化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问题加以解决(其中C为AB′与l的交点,即A、C、B′三点共线).
本问题可拓展为“求定直线上一动点与直线外两定点的距离和的最小值”问题的数学模型.
(2)模型应用
如图④,正方形 ABCD 的边长为2,E为AB的中点,F是AC上一动点.
求EF+FB的最小值
分析: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借助上面的模型,由正方形的对称性可知,B与D关于直线AC对称,连结ED交AC于F,则EF+FB的最小值就是线段DE的长度,EF+FB的最小值是$\sqrt{5}$.

如图⑤,已知⊙O的直径CD为4,∠AOD的度数为60°,点B是$\widehat{AD}$的中点,在直径CD上找一点P,使BP+AP的值最小,则BP+AP的最小值是2$\sqrt{2}$.
如图⑥,一次函数y=-2x+4的图象与x、y轴分别交于点A,B两点,点O为坐标原点,点C与点D分别为线段OA、AB的中点,点P为OB上一动点.求PC+PD取得最小值时P点坐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2.把多项式ax2-4a分解因式的结果是a(x+2)(x-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如图,已知一次函数y1=kx+b(k≠0)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2=-$\frac{8}{x}$的图象交于A、B两点,与坐标轴交于M、N两点.且点A的横坐标和点B的纵坐标都是-2.
(1)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2)求△AOB的面积;
(3)观察图象,直接写出y1>y2时x的取值范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如图1,二次函数y=-x2+bx+c的图象过点A(3,0),B(0,4)两点,动点P从A出发,在线段AB上沿A→B的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过点P作PD⊥y于点D,交抛物线于点C.设运动时间为t(秒).
(1)求二次函数y=-x2+bx+c的表达式;
(2)连接BC,当t=$\frac{5}{6}$时,求△BCP的面积;
(3)如图2,动点P从A出发时,动点Q同时从O出发,在线段OA上沿O→A的方向以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当点P与B重合时,P、Q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连接DQ,PQ,将△DPQ沿直线PC折叠得到△DPE.在运动过程中,设△DPE和△OAB重合部分的面积为S,直接写出S与t的函数关系及t的取值范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为了节约水资源,某市准备按照居民家庭年用水量实行阶梯水价.水价分档递增,计划使第一档、第二档和第三档的水价分别覆盖全市居民家庭的80%,15%和5%,为合理确定各档之间的界限,随机抽查了该市5万户居民家庭上一年的年用水量(单位:m3),绘制了统计图.如图所示,下面四个推断合理的是(  )
①年用水量不超过180m3的该市居民家庭按第一档水价交费;
②年用水量超过240m3的该市居民家庭按第三档水价交费;
③该市居民家庭年用水量的中位数在150-180之间;
④该市居民家庭年用水量的平均数不超过180.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己知P是线段AB上一点(与端点A、B不重合),M是线段AP的中点,N是线段BP中点,AB=6厘米,那么MN的长等于(  )
A.2厘米B.3厘米C.4厘米D.5厘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B在x轴正半轴上,OB的长度为2m,以OB为边向上作等边三角形AOB,抛物线l:y=ax2+bx+c经过点O,A,B三点
(1)当m=2时,a=-$\frac{\sqrt{3}}{2}$,当m=3时,a=-$\frac{\sqrt{3}}{3}$;
(2)根据(1)中的结果,猜想a与m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3)如图2,在图1的基础上,作x轴的平行线交抛物线l于P、Q两点,PQ的长度为2n,当△APQ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时,a和n的关系式为a=-$\frac{1}{n}$;
(4)利用(2)(3)中的结论,求△AOB与△APQ的面积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分解因式:16-x2=(  )
A.(4-x)(4+x)B.(x-4)(x+4)C.(8+x)(8-x)D.(4-x)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