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数学 > 题目详情
如图(1)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点M是BC的中点,P是线段MC上的一个动点(不运动到点M,点C),以AB为直径作⊙O,过点P作⊙O的切线交AD于点F,切点为E.
(1)求四边形CDFP的周长;
(2)设BP=x,AF=y,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延长DC,FP相交于点G,连接OE并延长交直线DC于H〔如图(2)〕.问是否存在点P,使△EFO∽△EHG(其中△EFO顶点 E、F、O与△EHG顶点E、H、G为对应点)?如果存在,试求(2)中x和y的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精英家教网
分析:(1)由ABCD为正方形,得到∠A与∠B都为直角,根据切线的判断方法,得到AD与BC都为圆的切线,又PF为圆O的切线,根据切线长定理即可得到FE=FA,PE=PB,根据等量代换的方法得到四边形CDFP的周长等于AD+BC+CD,根据正方形的边长Wie2,求出周长即可;
(2)连接OE,由PF为圆O的切线,得到OE与PF垂直,由AO=OE,OF为公共边,利用“HL”的方法即可得到Rt△AOF≌Rt△EOF,故∠AOF=∠EOF,同理得到∠BOP=∠EOP,即可得到∠FOP为90°,由OE与FP垂直,根据两对对应角相等的两三角形相似得到Rt△EOF∽Rt△EPO,由相似得出对应边成比例,即可列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根据正方形的边长为2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即可;
(3)存在.理由是:当Rt△EFO∽Rt△EHG时,必须使∠EHG=∠EFO,而根据平行得到∠EHG=∠EOA=2∠EOF,即∠EFO=2∠EOF,又因为∠FEO为90°,所以∠EOF=∠AOF=30°,根据30°的正切值求出AF的长即为y的值,然后代入(2)中的函数关系式即可求出x的值.
解答:解:(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B=90°,
∴AF,BP是⊙O的切线,(1分)
又∵PF是⊙O的切线,
∴FE=FA,PE=PB,(1分)
∴四边形CDFP的周长为AD+DC+CB=6;(1分)

(2)如图1,连接OE,∵PF是⊙O的切线
∴OE⊥PF(1分)
在Rt△AOF和Rt△EOF中,
∵AO=EO,OF=OF,精英家教网
∴Rt△AOF≌Rt△EOF,
∴∠AOF=∠EOF(1分)
同理∠BOP=∠EOP,
∴∠EOF+∠EOP=
1
2
×180°=90°
,(1分)
∵PF是⊙O的切线,
∴OE⊥PF,
∴Rt△EOF∽Rt△EPO
∴OE2=EP•EF,即OE2=PB•AF,(1分)即12=x•y,
∴y=
1
x
,(1分)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1<x<2;(1分)

(3)存在.理由如下:
如图2,
∵∠EOF=∠AOF,
∴∠EHG=∠EOA=2∠EOF,(1分)
当∠EFO=∠EHG=2∠EOF时,即∠EOF=30°时,Rt△EFO∽Rt△EHG,
此时在Rt△AFO中,
y=AF=OA•tan30°=
3
3
,(1分)即x=
1
y
=
3
(1分)
解得:x=
3
 ,y=
3
3

∴当x=
3
,y=
3
3
时,△EFO∽△EHG.
点评:此题综合考查了切线长定理,切线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断与性质以及正方形的性质.见了有切线圆心与切点连,是常添的辅助线.第三问属于探究条件型的题,在解答这类题时应采用逆向思维,视结论为题设,寻找必要的条件,从而达到解题的目的.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精英家教网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AB与正方形AEFM的边AM在同一直线上,直线BE与DM交于点N.求证:BN⊥D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在如图所示的正方形网格中,已知线段AB,A、B均为格点.
(1)请在网格中画出一个以AB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ABC,且点C也为格点;
(2)作出△ABC的外接圆(尺规作图,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与证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2012•市南区模拟)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与Rt△PQR的直角边PQ的长均为4cm,QR=8cm,AB与QR在同一直线l上,开始时点Q与点A重合,让△PQR以1cm/s的速度在直线l上运动,同时M点从点Q出发以1cm/s沿QP运动,直至点Q与点B重合时,都停止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s),四边形PMBN的面积为S(cm2).
(1)当t=1s时,求S的值;
(2)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不考虑端点);
(3)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得四边形PMBN的面积S=
14
S△PQR
?若存在,求出此时t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4)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得四边形PMBN为平行四边形?若存在,求出此时t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2•惠山区一模)阅读与证明:
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CD、BC上的点,且∠EAF=45°,

求证:BF+DE=EF.
分析:证明一条线段等于另两条线段的和,常用“截长法”或“补短法”,将线段BF、DE放在同一直线上,构造出一条与BF+DE相等的线段.如图1延长ED至点F′,使DF′=BF,连接A F′,易证△ABF≌△ADF′,进一步证明△AEF≌△AEF′,即可得结论.
(1)请你将下面的证明过程补充完整.
证明:延长ED至F′,使DF′=BF,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B=AD,∠ABF=∠ADF′=90°,
∴△ABF≌△ADF’(SAS)
应用与拓展:如图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使顶点A与坐标原点O重合,边OB、OD分别在x轴、y轴的正半轴上.
(2)设正方形边长OB为30,当E为CD中点时,试问F为BC的几等分点?并求此时F点的坐标;
(3)设正方形边长OB为30,当EF最短时,直接写出直线EF的解析式:
y=-x+30
2
y=-x+30
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如图,O为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与BD的交点,M、N两点分别在BC与AB上,且OM⊥ON.
(1)试说明OM=ON;
(2)试判断CN与DM的关系,并加以证明.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