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已知:在矩形ABCD中,E为边BC上的一点,AE⊥DE,AB=12,BE=16,F为线段BE上一点,EF=7,连接AF.如图1,现有一张硬纸片△GMN,∠NGM=900,NG=6,MG=8,斜边MN与边BC在同一直线上,点N与点E重合,点G在线段DE上.如图2,△GMN从图1的位置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EB向点B匀速移动,同时,点P从A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AD向点D匀速移动,点Q为直线GN与线段AE的交点,连接PQ.当点N到达终点B时,△GMNP和点同时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解答问题:
(1)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当点G在线段AE上时,求t的值;
(2)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点P,使△APQ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3)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设△GMN与△AEF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请直接写出S与t的函数关系式以及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
【答案】(1)t=10秒;(2)存在,t=,或秒;(3);;;.
【解析】
(1)由勾股定理,求出MN的长,点Q运动到AE上时的距离MN的长,离从而除以速度即得t的值;
(2)△APQ是等腰三角形,分为三种情形,需要分类讨论,避免漏解.如答图2、答图3、答图4所示;
(3)整个运动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重叠图形的形状各不相同,如答图5-答图8所示,分别求出其面积的表达式.
解:(1)∵∠NGM=900,NG=6,MG=8,,
∴由勾股定理,得NM=10.
当点G在线段AE上时,如图,
此时,GG′=MN=10.
∵△GMN从图1的位置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EB向点B匀速移动,
∴t=10秒.
(2)存在符合条件的点P.
在Rt△ABE中,AB=12,BE=16,由勾股定理得:AE=20.
设∠AEB=θ,则sinθ=,cosθ=.
∵NE=t,∴QE=NEcosθ=t,AQ=AE-QE=20-t.
△APQ是等腰三角形,有三种可能的情形:
①AP=PQ.如答图2所示:
过点P作PK⊥AE于点K,则AK=APcosθ=t.
∵AQ=2AK,∴20-t=2×t,
解得:t=;
②AP=AQ.如答图3所示:
有t=20-t,
解得:t=;
③AQ=PQ.如答图4所示:
过点Q作QK⊥AP于点K,则AK=AQcosθ=(20-t)×=16-t.
∵AP=2AK,∴t=2(16-t),
解得:t=.
综上所述,当t=,或秒时,存在点P,使△APQ是等腰三角形.
由矩形ABCD中,AB=12,BE=16,得AE=20.
①当0<t≤10时,线段GN与线段AE相交,如图,过点Q作QH⊥BC于点H,QI⊥AB于点I,过点P作PJ⊥IJ于点J.
根据题意,知AP=EN=t,
由△QNE∽△GNM得,即
∴,∴.
由△QHE∽△NGM得,即,
∴
∴.
∴.
若AP=AQ,则,解得,不存在;
若AP=PQ,则,
∴△<0,无解,不存在;
若AQ=PQ,则,无正数解,不存在.
②当10<t≤16时,线段GN的延长线与线段AE相交,如图,过点Q作QH⊥BC于点H,QI⊥AB于点I,过点P作PJ⊥IJ于点J.
同上,AP=EN=t,
由△QNE∽△GNM得,即,
∴∴.
由△QHE∽△NGM得,即,
∴
∴.
∴.
若AP=AQ,则,解得.
若AP=PQ,则,
∴△<0,无解,不存在;
若AQ=PQ,则,无正数解,不存在.
综上所述,存在,使△APQ是等腰三角形.
(3)当0<t≤7时,△GMN与△AEF重叠部分的面积等于△QNE的面积,
由(2)①,EN=t,,∴.
当7<t≤10时,如图,△GMN与△AEF重叠部分的面积等于四边形QIFE的面积,它等于△NQE的面积减去△NIF的面积.
由(2)①,EN=t,,∴.
过点I 作IJ⊥BC于点J,
∵EF=7,EN=t,∴.
由△FJI∽△FBA得,即.
由△INJ∽△MNG得,即.
二式相加,得.∴
∴.
当10<t≤时,如图,△GMN与△AEF重叠部分的面积等于四边形GIFM的面积,它等于△GMN的面积减去△INF的面积.
过点I 作IH⊥BC于点H,
∵EF=7,EN=t,∴.
由△FHG∽△FBA得,即.
由△INH∽△MNG得,即.
二式相加,得.∴.
∴.
④当<t≤16时时,如答图8所示:
FM=FE-ME=FE-(NE-MN)=17-t.
设GM与AF交于点I,过点I作IK⊥MN于点K.
∵tan∠IFK==,∴可设IK=4x,FK=3x,则KM=3x+17-t.
∵tan∠IMF==,
解得:x=(17-t).
∴IK=4x=(17-t).
∴S=FMIK=(t-17)2.
综上所述,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二次函数y=ax2+2ax+3a2+3(其中x是自变量),当x≥2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且-2≤x≤1时,y的最大值为9,则a的值为
A. 1或 B. -或 C. D. 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汽车驾驶员坐在驾驶座位上,其视线观察不到的地方叫“汽车盲区”.如图是一辆汽车的“车头盲区”示意图,其中AC⊥BC,DE⊥BC,驾驶员所处位置的高度AC为1.4米,驾驶员座位AC与车头DE之间距离为2米,当驾驶员从A点观察车头D点时,其视线的俯角为12°,点A、D、B在同一直线上.
(1)请直接写出∠ABC的度数;
(2)求“车头盲区”点B、E之间的距离.(结果精确到0.1米)参考数据:sin12°=0.20,cas12°=0.99,tan12°=0.2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水库大坝的横断面为四边形ABCD,其中AD∥BC,坝顶BC=10米,坝高20米,斜坡AB的坡度i=1:2.5,斜坡CD的坡角为30°.
(1)求坝底AD的长度(结果精确到1米);
(2)若坝长100米,求建筑这个大坝需要的土石料(参考数据: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电脑系统中有个“扫雷”游戏,要求游戏者标出所有的雷,游戏规则:一个方块下面最多埋一个雷,如果无雷,掀开方块下面就标有数字,提醒游戏者此数字周围的方块(最多八个)中雷的个数(实际游戏中,0通常省略不标,为方便大家识别与印刷,我把图乙中的0都标出来了,以示与未掀开者的区别),如图甲中的“3”表示它的周围八个方块中仅有3个埋有雷.图乙是张三玩游戏中的局部,图中有4个方块己确定是雷(方块上标有旗子),则图乙第一行从左数起的七个方块中(方块上标有字母),能够确定一定是雷的有
.(请填入方块上的字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两地相距30千米,已知甲、乙两人分别骑自行车和摩托车从地出发前往地,途中乙因修车耽误了些时间,然后又继续赶路.图5中的线段和折线分别反映了甲、乙两人所行的路程(千米)与时间(分)的函数关系,根据图像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甲骑自行车的速度是_________千米/分钟;
(2)两人第二次相遇时距离地________千米;
(3)线段反映了乙修好车后所行的路程(千米)与时间(分)的函数关系.请求出线段的表达式及其定义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在矩形ABCD中,AB=1,在线段BC上取一点E,连接AE、ED,将△ABE沿AE翻折,使点B落在B'处,线段EB'交AD于点F.将△ECD沿DE翻折,使点C的对应点C'落在线段EB'上,且点C'恰好为EB'的中点,则线段EF的长为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边长为8的正方形OABC的两边在坐标轴上,以点C为顶点的抛物线经过点A,点P是抛物线上点A,C间的一个动点(含端点),过点P作PF⊥BC于点F,点D,E的坐标分别为(0,6),(﹣4,0),连接PD,PE,DE.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若d=|PD﹣PF|.请说明d是否为定值?若是定值,请求出其大小;若不是定值,请说明其变化规律?
(3)求出△PDE周长取值范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出发,相向匀速行驶,已知乙车先出发,1小时后甲车再出发.一段时间后,甲乙两车在休息站C地相遇:到达C地后,乙车不休息继续按原速前往A地,甲车休息半小时后再按原速前往B地,甲车到达B地停止运动;乙车到A地后立刻原速返回B地,已知两车间的距离y(km)随乙车运动的时间x(h)变化如图,则当甲车到达B地时,乙车距离B地的距离为_____(km).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