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数学 > 题目详情
15.如图,△ABC中,AB=5cm,BC=3cm,AC=4cm,若动点P从点C开始,按C→A→B的路径运动,且速度为每秒2cm,设出发的时间为t秒.
(1)请判断△ABC的形状,说明理由.
(2)当t=1.5或2.7或3时,△BCP是以BC为腰的等腰三角形.
(3)另有一点Q,从点C开始,按C→B→A→C的路径运动,且速度为每秒1cm,若P、Q两点同时出发,当P、Q中有一点到达终点时,另一点也停止运动.当t为何值时,P、Q两点之间的距离为$\sqrt{5}$?

分析 (1)直接利用勾股定的逆定理得出△ABC是直角三角形;
(2)由于动点P从点C开始,按C→A→B的路径运动,故应分点P在AC上与AB上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3)当P、Q两点之间的距离为$\sqrt{5}$时,分三种情况讨论:点P在AC上,点Q在BC上;点P、Q均在AB上运动,且点P在点Q的左侧;点P、Q均在AB上运动,且点P在点Q的右侧,分别求得t的值并检验即可.

解答 解:(1)△ABC是直角三角形.
∵AB=5,BC=3,AC=4,
∴AC2+BC2=25=AB2
∴△ABC是直角三角形;

(2)如图,当点P在AC上时,CP=CB=3,则t=3÷2=1.5秒;

如图,当点P在AB上时,分两种情况:

若BP=BC=3,则AP=2,
故t=(4+2)÷2=3秒;                   
若CP=CB=3,作CM⊥AB于M,则
$\frac{1}{2}$×AB×MC=$\frac{1}{2}$×BC×AC,
$\frac{1}{2}$×5×MC=$\frac{1}{2}$×3×4,
解得CM=2.4,
∴由勾股定理可得PM=BM=1.8,即BP=3.6,
∴AP=1.4,
故t=(4+1.4)÷2=2.7秒. 
综上所述,当t=1.5、3或2.7 时,△BCP是以BC为腰的等腰三角形.
故答案为:t=1.5或2.7或3;

(3)①如图,当点P在AC上,点Q在BC上运动时(0≤t≤2),
由勾股定理可得:(2t)2+t2=5,
解得t=1;

②如图,当点P、Q均在AB上运动,且点P在点Q的左侧时(3≤t<4),
由题可得:12-2t-t=$\sqrt{5}$,
解得t=$\frac{12-\sqrt{5}}{3}$;

③当点P、Q均在AB上运动,且点P在点Q的右侧时(4<t≤4.5),
由题可得:2t+t-12=$\sqrt{5}$,
解得t=$\frac{12+\sqrt{5}}{3}$,
∵t=$\frac{12+\sqrt{5}}{3}$>4.5,
∴不成立,舍去.
综上所述,当t为1秒或$\frac{12-\sqrt{5}}{3}$秒时,P、Q两点之间的距离为$\sqrt{5}$.

点评 本题属于三角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以及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运用,在解答此题时要注意进行分类讨论,不要漏解.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如图,两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平分∠BOD,如果∠AOC:∠AOD=7:11,
(1)求∠COE;
(2}若OF⊥OE,求∠COF.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有4和-6两个数,它们的相反数的和为a,倒数的和为b,和的倒数为c,求a÷b÷c的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计算
(1)$\frac{1}{2}$ab2•(-6abc)÷9ab2c.
(2)(-5x3)(-2x2)•$\frac{1}{4}$x4-2x4•(-0.25x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如图,CD是⊙O的直径,线段AB过圆心O,且OA=OB=$\sqrt{5}$,CD=2,连接AC、AD、BD、BC、AD、CB分别交⊙O于E、F.当AC与⊙O相切时,问四边形CEDF是何种特殊四边形?请证明你的结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1883年,德国数学家格奥尔格•康托尔引入位于一条线段上的一些点的集合,他的做法如下:
取一条长度为1的线段,将它三等分,去掉中间一段,余下两条线段,达到第1阶段;将剩下的两条线段再分别三等分,各去掉中间一段,余下四条线段,达到第2阶段;再将剩四条线段,分别三等分,分别去掉中间一段,余下八条线段,达到第3阶段;…;这样的操作一直继续下去,在不断分割舍弃过程中,所形成的线段数目越来越多,把这种分形,称做康托尔点集.下图是康托尔点集的最初几个阶段,当达到第5个阶段时,余下的线段的长度之和为($\frac{2}{3}$)5;当达到第n个阶段时(n为正整数),余下的线段的长度之和为($\frac{2}{3}$)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已知:在△ABC中,AB=AC,CD是AB边上的高,点P是AC边上任意一点(不与点A、点C重合)过点P作PE⊥BC,垂足为E,交CD于点F.若AD=CD,探究线段PF、C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计算
(1)100×103×102                       
(2)x2•x3+(x32
(3)3(x22•(x25-(x52•(x22
(4)($\frac{2}{3}$)100×(1$\frac{1}{2}$)100×($\frac{1}{4}$)2013×4201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已知x=-2是方程x2-mx-2=0的一个根,则方程的另一个根是(  )
A.x=-2B.x=1C.x=2D.x=-1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