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数学 > 题目详情

【题目】阅读材料:小明在学习二次根式后,发现一些含根号的式子可以写成另一个式子的平方,如3+2=(1+)2.善于思考的小明进行了以下探索:设ab=(mn)2(其中abmn均为整数),则有abm2+2n2+2mn,∴am2+2n2b=2mn.这样小明就找到了一种把类似ab的式子化为平方式的方法.请你仿照小明的方法解决下列问题:

(1)abmn均为正整数时,若ab=(mn)2,用含mn的式子分别表示ab,得a______________b________

(2)利用所探索的结论,找一组正整数abmn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3)a+4=(mn)2,且amn均为正整数,求a的值.

(4)试化简.

【答案】m23n2 2mn 4 2 11

【解析】

(1) 根据完全平方公式运算法则,即可得出ab的表达式;(2)首先确定好mn的正整数值,然后根据(1)的结论即可求出ab的值; (3)根据题意,42mn,首先确定mn的值,通过分析m2, n1或者m1, n2,然后即可确定好a的值;(4)根据(3)的结论,求出答案.

1)∵ab=(mn2,∴abm23n22mn,∴am23n2b2mn;(2)设m1n1,∴am23n24b2mn2,故答案为4211;(3)由题意,得:am23n2b2mn,∵42mn,且mn为正整数,∴m2n1或m1n2,∴a223×127或a123×2213,故a7或13;(4)∵a7b4,∴m2n1,故2.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在学习了数轴后,小亮决定对数轴进行变化应用:

(1)应用一:已知点A在数轴上表示为,数轴上任意一点B表示的数为,则AB两点的距离可以表示为 ;应用这个知识,请写出当 时,有最小值为 .

(2)应用二:从数轴上取下一个单位长度的线段,第一次剪掉原长的,第二次剪掉剩下的,依次类推,每次都剪掉剩下的,则剪掉5次后剩下线段长度为 ;应用这个原理,请计算:.

(3)应用三:如图,将一根拉直的细线看作数轴,一个三边长分别为的三角形的顶点与原点重合,边在数轴正半轴上,将数轴正半轴的线沿的顺序依次缠绕在三角形的边上,负半轴的线沿的顺序依次缠绕在三角形的边上.

①如果正半轴的线缠绕了5圈,负半轴的线缠绕了3圈,求绕在点上的所有数之和;

②如果正半轴的线不变,将负半轴的线拉长一倍,即原线上的点的位置对应着拉长后的数,并将三角形向正半轴平移一个单位后再开始绕,求绕在点且绝对值不超过100的所有数之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
(1)计算: +( 0+|﹣1|;
(2)先化简,再求值:(x+2)2+x(2﹣x),其中x=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1)已知x-1,求x2+3x-1的值

(2)若|x-4|++(z+27)2=0,求的值

(3)已知,求的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A的坐标为(﹣2,0),等边三角形AOC经过平移或轴对称或旋转都可以得到△OBD.
(1)△AOC沿x轴向右平移得到△OBD,则平移的距离是个单位长度;△AOC与△BOD关于直线对称,则对称轴是;△AOC绕原点O顺时针旋转得到△DOB,则旋转角度可以是度;
(2)连结AD,交OC于点E,求∠AEO的度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ABC,∠ACB=90°,AB=5cm,BC=4cm,若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2cm的速度沿折线A﹣B﹣C﹣A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t>0).

(1)若点PBC且满足PA=PB,求此时t的值

(2)若点P恰好在∠ABC的角平分线上求此时t的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1,在Rt△ABC中,∠C=90°,AC=6,BC=8,动点P从点A开始沿边AC向点C以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开始沿边CB向点B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过点P作PD∥BC,交AB于点D,连接PQ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t≥0).
(1)直接用含t的代数式分别表示:QB= , PD=
(2)是否存在t的值,使四边形PDBQ为菱形?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并探究如何改变Q的速度(匀速运动),使四边形PDBQ在某一时刻为菱形,求点Q的速度;
(3)如图2,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求出线段PQ中点M所经过的路径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一段:

计算

观察发现,上式从第二项起,每项都是它前面一项的倍,如果将上式各项都乘以,所得新算式中除个别项外,其余与原式中的项相同,于是两式相减将使差易于计算.

解:设

-①得,则

上面计算用的方法称为错位相减法,如果一列数,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之比都相等(本例中是都等于),那么这列数的求和问题,均可用上述错位相减法来解决.

下面请你观察算式是否具备上述规律?若是,请你尝试用错位相减法计算上式的结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C=45°,E、F分别在CD和BC的延长线上,AEBD,EFC=30°, AB=2.

求CF的长.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