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数学 > 题目详情
已知:如图,点E是正方形ABCD的边AB上任意一点,过点D作DF⊥DE交BC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DE=DF.

【答案】分析:全等三角形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重要方法之一.只要证明△ADE≌△CDF,即可得到DE=DF.
解答:证明:∵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D=CD,∠A=∠DCF=90°.
又∵DF⊥DE,
∴∠1+∠3=∠2+∠3.
∴∠1=∠2.
在Rt△DAE和Rt△DCF中,
∠1=∠2,AD=CD,∠A=∠DCF,
∴Rt△DAE≌Rt△DCF.
∴DE=DF.
点评:证明某两条线段相等,可证明他们所在的三角形全等,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先根据已知条件或求证的结论确定三角形,然后再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看缺什么条件,再去证什么条件.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已知:如图,点O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点A的坐标为(0,-4),点B为x轴上一动点,以线段AB为边作正方形ABCD(按逆时针方向标记),正方形ABCD随着点B的运动而随之相应变动.点E为y轴的正半轴与正方形A精英家教网BCD某一边的交点,设点B的坐标为(t,0),线段OE的长度为m.
(1)当t=3时,求点C的坐标;
(2)当t>0时,求m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是否存在t,使点M(-2,2)落在正方形ABCD的边上?若存在,请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2012•房山区一模)已知:如图,点P是线段AB上的动点,分别以AP、BP为边向线段AB的同侧作正△APC和正△BPD,AD和BC交于点M.
(1)当△APC和△BPD面积之和最小时,直接写出AP:PB的值和∠AMC的度数;
(2)将点P在线段AB上随意固定,再把△BPD按顺时针方向绕点P旋转一个角度α,当α<60°时,旋转过程中,∠AMC的度数是否发生变化?证明你的结论.
(3)在第(2)小题给出的旋转过程中,若限定60°<α<120°,∠AMC的大小是否会发生变化?若变化,请写出∠AMC的度数变化范围;若不变化,请写出∠AMC的度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已知:如图,点P是线段AB上的动点,分别以AP、BP为边向线段AB的同侧作正△APC和正△BPD,AD和BC交于点M.
(1)当△APC和△BPD面积之和最小时,直接写出AP:PB的值和∠AMC的度数;
(2)将点P在线段AB上随意固定,再把△BPD按顺时针方向绕点P旋转一个角度α,当α<60°时,旋转过程中,∠AMC的度数是否发生变化?证明你的结论.
(3)在第(2)小题给出的旋转过程中,若限定60°<α<120°,∠AMC的大小是否会发生变化?若变化,请写出∠AMC的度数变化范围;若不变化,请写出∠AMC的度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2012年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新世纪中学中考数学模拟试卷(解析版) 题型:解答题

已知:如图,点O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点A的坐标为(0,-4),点B为x轴上一动点,以线段AB为边作正方形ABCD(按逆时针方向标记),正方形ABCD随着点B的运动而随之相应变动.点E为y轴的正半轴与正方形ABCD某一边的交点,设点B的坐标为(t,0),线段OE的长度为m.
(1)当t=3时,求点C的坐标;
(2)当t>0时,求m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是否存在t,使点M(-2,2)落在正方形ABCD的边上?若存在,请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2010年浙江省金衢十一校联考中考数学模拟试卷(解析版) 题型:解答题

(2013•惠山区一模)已知:如图,点O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点A的坐标为(0,-4),点B为x轴上一动点,以线段AB为边作正方形ABCD(按逆时针方向标记),正方形ABCD随着点B的运动而随之相应变动.点E为y轴的正半轴与正方形ABCD某一边的交点,设点B的坐标为(t,0),线段OE的长度为m.
(1)当t=3时,求点C的坐标;
(2)当t>0时,求m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是否存在t,使点M(-2,2)落在正方形ABCD的边上?若存在,请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