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数学 > 题目详情

【Ⅰ】如图,在△ABC中,AB=AC=13厘米,BC=10厘米,AD⊥BC于点D,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1厘米的速度在线段AD上向终点D运动.设动点运动时间为t秒.
(1)求AD的长;
(2)当△PDC的面积为15平方厘米时,求t的值;
(3)动点M从点C出发以每秒2厘米的速度在射线CB上运动.点M与点P同时出发,且当点P运动到终点D时,点M也停止运动.是否存在t,使得S△PMD=数学公式S△ABC?若存在,请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Ⅱ】我校工会于“三•八”妇女节期间组织女职工到国家级风景区“文成铜铃山”观光旅游.下面是领队与旅行社导游收费标准的一段对话:
【领队】组团去“文成铜铃山”旅游每人收费是多少?
【导游】如果人数不超过30人,人均旅游费用为360元.
【领队】超过30人怎样优惠呢?
【导游】如果超过30人,每增加1人,人均旅游费用降低5元,但人均旅游费用不得低于300元.
我校按旅行社的收费标准组团浏览“文成铜铃山”结束后,共支付给旅行社12400元.设我校这次参加旅游的共有x人.
请你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我校参加旅游的人数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2)我校参加旅游的人每人实际应收费______元(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
(3)求我校这次到“文成铜铃山”观光旅游的女职工共有多少人?

【Ⅰ】解:(1)∵AB=AC,AD⊥BC,
∴BD=BC=5cm,
且∠ADB=90°.

即AD的长为12cm;

(2)AP=t,PD=12-t,
又由S△PDC=15,得
解得,t=6.

(3)假设存在t,
使得S△PMD=S△ABC
①若点M在线段CD上,
时,PD=12-t,DM=5-2t,
由S△PMD=S△ABC
2t2-29t+50=0
解,得t1=12.5(舍去),t2=2.
②若点M在射线DB上,即
由S△PMD=S△ABC
2t2-29t+70=0
解,得

综上,存在t的值为2或
使得S△PMD=S△ABC

【Ⅱ】
解:(1)我校参加旅游的人数x的取值范围是x>30;

(2)我校参加旅游的人每人实际应收费[360-5(x-30)]元(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

(3)依题意,得[360-5•(x-30)]•x=12400,
化简、整理,得x2-102x+2480=0.
解,得x1=40,x2=62.
当x1=40时,360-5•(x-30)=360-5•(40-30)=310>300,符合题意.
当x2=62时,360-5•(x-30)=360-5•(62-30)=200<300,不符合题意,应舍去.
∴x1=40.
答:我校这次参加旅游的共有40人.
分析:【Ⅰ】(1)根据勾股定理求得AD的长;
(2)表示出PD=12-t,S△PDC=15,得,求得t的值即可;
(3)假设存在t,使得S△PMD=S△ABC.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①若点M在线段CD上,②若点M在射线DB上,从而求得t的值;
【Ⅱ】(1)先根据旅游的费用,求得我校参加旅游的人数x的取值范围;
(2)有x人参加旅游,每人的费用降低5(x-30)元,人均费用[360-5(x-30)]元,
(3)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人均费用×总人数=12400,求出这次到“文成铜铃山”观光旅游的女职工共有的人数.
点评:本题是两个题目,难度不大,考查了勾股定理、动点问题和不等式的实际应用.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本大题有两题,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且拿手一题解答)
【Ⅰ】如图,在△ABC中,AB=AC=13厘米,BC=10厘米,AD⊥BC于点D,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1厘米的速度在线段AD上向终点D运动.设动点运动时间为t秒.
(1)求AD的长;
(2)当△PDC的面积为15平方厘米时,求t的值;
(3)动点M从点C出发以每秒2厘米的速度在射线CB上运动.点M与点P同时出发,且当点P运动到终点D时,点M也停止运动.是否存在t,使得S△PMD=
112
S△ABC?若存在,请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精英家教网
【Ⅱ】我校工会于“三•八”妇女节期间组织女职工到国家级风景区“文成铜铃山”观光旅游.下面是领队与旅行社导游收费标准的一段对话:
【领队】组团去“文成铜铃山”旅游每人收费是多少?
【导游】如果人数不超过30人,人均旅游费用为360元.
【领队】超过30人怎样优惠呢?
【导游】如果超过30人,每增加1人,人均旅游费用降低5元,但人均旅游费用不得低于300元.
我校按旅行社的收费标准组团浏览“文成铜铃山”结束后,共支付给旅行社12400元.设我校这次参加旅游的共有x人.
请你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我校参加旅游的人数x的取值范围是
 

(2)我校参加旅游的人每人实际应收费
 
元(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
(3)求我校这次到“文成铜铃山”观光旅游的女职工共有多少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3•镇江)【阅读】
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点A(a,0)(a>0),B(2,3),C(0,3).过原点O作直线l,使它经过第一、三象限,直线l与y轴的正半轴所成角设为θ,将四边形OABC的直角∠OCB沿直线l折叠,点C落在点D处,我们把这个操作过程记为FZ[θ,a].
【理解】
若点D与点A重合,则这个操作过程为FZ[
45°
45°
3
3
];
【尝试】
(1)若点D恰为AB的中点(如图2),求θ;
(2)经过FZ[45°,a]操作,点B落在点E处,若点E在四边形0ABC的边AB上,求出a的值;若点E落在四边形0ABC的外部,直接写出a的取值范围;
【探究】
经过FZ[θ,a]操作后,作直线CD交x轴于点G,交直线AB于点H,使得△ODG与△GAH是一对相似的等腰三角形,直接写出FZ[θ,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2012•绍兴)小明和同桌小聪在课后复习时,对课本“目标与评定”中的一道思考题,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思考题】如图,一架2.5米长的梯子AB斜靠在竖直的墙AC上,这时B到墙C的距离为0.7米,如果梯子的顶端沿墙下滑0.4米,那么点B将向外移动多少米?
(1)请你将小明对“思考题”的解答补充完整:
解:设点B将向外移动x米,即BB1=x,
则B1C=x+0.7,A1C=AC-AA1=
2.52-0.72
-0.4=2
而A1B1=2.5,在Rt△A1B1C中,由B1C2+A1C2=A1
B
2
1
得方程
(x+0.7)2+22=2.52
(x+0.7)2+22=2.52

解方程得x1=
0.8
0.8
,x2=
-2.2(舍去)
-2.2(舍去)

∴点B将向外移动
0.8
0.8
米.
(2)解完“思考题”后,小聪提出了如下两个问题:
【问题一】在“思考题”中,将“下滑0.4米”改为“下滑0.9米”,那么该题的答案会是0.9米吗?为什么?
【问题二】在“思考题”中,梯子的顶端从A处沿墙AC下滑的距离与点B向外移动的距离,有可能相等吗?为什么?
请你解答小聪提出的这两个问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2•李沧区一模)【问题引入】
几个人拎着水桶在一个水龙头前面排队打水,水桶有大有小.他们该怎样排队才能使得总的排队时间最短?
假设只有两个人时,设大桶接满水需要T分钟,小桶接满水需要t分钟(显然T>t),若拎着大桶者在拎着小桶者之前,则拎大桶者可直接接水,只需等候T分钟,拎小桶者一共等候了(T+t)分钟,两人一共等候了(2T+t)分钟;反之,若拎小桶者在拎大桶者前面,容易求出出两人接满水等候(T+2t)分钟.可见,要使总的排队时间最短,拎小桶者应排在拎大桶者前面.这样,我们可以猜测,几个人拎着水桶在一个水龙头前面排队打水,要使总的排队时间最短,需将他们按水桶从小到大排队.
规律总结:
事实上,只要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就至少有紧挨着的两个人拎着大桶者排在拎小桶者之前,仍设大桶接满水需要T分钟,小桶接满水需要t分钟,并设拎大桶者开始接水时已等候了m分钟,这样拎大桶者接满水一共等候了(m+T)分钟,拎小桶者一共等候了(m+T+t)分钟,两人一共等候了(2m+2T+t)分钟,在其他人位置不变的前提下,让这两个人交还位置,即局部调整这两个人的位置,同样介意计算两个人接满水共等候了
2m+2t+T
2m+2t+T
分钟,共节省了
T-t
T-t
分钟,而其他人等候的时间未变,这说明只要存在有紧挨着的两个人是拎大桶者在拎小桶者之前都可以这样调整,从而使得总等候时间减少.这样经过一系列调整后,整个队伍都是从小打到排列,就打到最优状态,总的排队时间就最短.
【方法探究】
一般的,对某些设计多个可变对象的数学问题,先对其少数对象进行调整,其他对象暂时保持不变,从而化难为易,取得问题的局部解决.经过若干次这种局部的调整,不断缩小范围,逐步逼近目标,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这种数学思想就叫做局部调整法.
【实践应用1】
如图1在锐角△ABC中,AB=4
2
,∠BAC=45°,∠BAC的平分线交BC于点D,M、N分别是AD和AB上的动点,则BM+MN的最小值是多少?
解析:
(1)先假定N为定点,调整M到合适的位置使BM+MN有最小值(相对的),容易想到,在AC上作AN′=AN(即作点N关于AD的对称点N'),连接BN′交AD于M,则M点是使BM+MN有相对最小值的点.(如图2,M点是确定方法找到的)
(2)在考虑点N的位置,使BM+MN最终达到最小值.可以理解,BM+MN=BM+MN′,所以要使BM+MN′有最小值,只需使
BM+MN′=BN′
BM+MN′=BN′
,此时BM+MN的最小值是
4
4

【实践应用2】
如图3,把边长是3的正方形等分成9个小正方形,在有阴影的小正方形内(包括边界)分别取点P、R,于已知格点Q(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叫做格点)构成三角形,则△PQR的最大面积是
2
2
,请在图4中画出面积最大时的△PQR的图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问题】在正方形网格中,如图(一),△OAB的顶点分别为O(0,0),A(1,2),B(2,-1).
(1)以点O(0,0)为位似中心,按比例尺3:1在位似中心的同侧将△OAB放大为△OA′B′,放大后点A、B的对应点分别为A′、B′.画出△OA′B′,并写出点A'、B'的坐标:A′(
3
3
6
6
),B′(
6
6
-3
-3
);
(2)在(1)中,若点C(a,b)为线段AB上任一点,写出变化后点C的对应点C′的坐标(
3a
3a
3b
3b
);
【拓展】在平面内,先将一个多边形以点O为位似中心放大或缩小,使所得多边形与原多边形对应线段的比为k,并且原多边形上的任一点P,它的对应点P'在线段OP或其延长线上;接着将所得多边形以点O为旋转中心,逆时针旋转一个角度θ,这种经过和旋转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相似变换,记为O(k,θ),其中点O叫做旋转相似中心,k叫做相似比,θ叫做旋转角.
【探索】如图(二),完成下列问题:
(3)填空:如图1,将△ABC以点A为旋转相似中心,放大为原来的2倍,再逆时针旋转60°,得到△ADE,这个旋转相似变换记为A(
2
2
60°
60°
);
(4)如图2,△ABC是边长为3cm的等边三角形,将它作旋转相似变换A(
43
,90°)
,得到△ADE,求线段BD的长.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