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题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所以电路中有电流,电路的两端一定有电压

B.根据公式C=,可知物质的比热容与吸收的热量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与温度升高的度数成反比

C.物体吸收热量,物体的热量增加

D.根据公式R=可知导体的电阻跟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电路闭合、电路中有电压电路才会形成持续的电流;

物质的比热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质吸收的热量、温度的变化量无关;

热量是过程量,物体具有内能,不能说物体具有热量;

电阻是由导体自身的性质决定的,与导体两端电压、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

解:A、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所以电路中有电流,电路的两端一定有电压,故A正确;

B、比热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比热容是由物质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与物质吸收的热量、物质的质量与升高的温度无关,故B错误;

C、热量是过程量,在热传递过程中热量由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不能说物体具有热量,故C错误;

D、导体的电阻由导体本身的性质决定,与导体两端电压、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故D错误;

故选A.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小华同学利用图甲所示装置对100g冰加热,他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图乙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象,试根据图象求:

(1)设相同时间内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则BC阶段物质共吸收了多少J的热量?

(2)求出冰的比热容是多少?(c=4.2×103J/(kg℃))

(3)图丙是另一位同学在完成同一实验时绘制的温度﹣时间图象,老师认为他的CD段数据有问题,老师做出这样的判断依据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关于电磁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磁感线是磁体周围真实存在的曲线

B. 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物体一定有力的作用

C. 铜导线中有电流通过时,导线周围不会产生磁场

D. 放在磁场中的小磁针N极的指向为该点的磁场方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超声波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传递能量。请你列举人们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的实例:_________、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的实例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化学实验室的一套蒸馏装置,它的主要组成部分的作用:蒸馏烧瓶——装液体的容器,冷凝管——冷水由1号管进入,2号管流出,能带走多余的热量,接收器——装生成物的容器.

(1)由于水能够溶解多种物质,因此天然水总是溶有杂质,可采用本套装置,除去水中杂质,得到纯净的水,则在制取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有____________________.接收器中接收到的是__________

(2)制酒工业中用本套装置可以提高酒精度,如果比较冷凝管上的12号水管,请问__号(选填“1”/“2”)管的水温高,原因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高压输电线中常利用一个金属装置将四根导线并联起来当一根线使用,这是为了减小了导线的 ,以达到减少输电线上电能损失的目的.导线上损失的电能转化为 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设计的一个气体温度计的示意图。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

(1)这个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______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2)若将瓶放到冰水混合物中,液柱在A处,B、C是与A点相差2摄氏度的两点,则A处的温度是_________,B处的温度比A________(高/低)。

(3)为了提高此温度计的灵敏度,使读数更精确,可采取哪些措施?(答出2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用尺子作乐器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实验发现:①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 ,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②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越 ,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 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测得小灯泡L、定值电阻R的电流与两端电压的关系如图所示.若将它们并联后接入1.5V的电源,则通过电源的电流是 A;若将它们串联后接入4.0V的电源,则小灯泡消耗的电功率是 W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