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4.如图所示,一块均匀的厚木板长15m,重400N,对称的搁在相距8m的A、B两个支架上.一个体重为500N的人,从A点出发向左走到离B点11.2m处时,木板将开始翘动.

分析 这是一道杠杆平衡条件解答题,木板重G=400N,长15m,以A点为支点,它的重心在它的中点上,即重力的作用点在距离A点向右4m远的地方,也就是说重力的力臂L1=4m;那么,人向左走到离A点的距离为L2处时,木板开始翘动.根据杠杆平衡条件:GL1=G′L2可以解出L2的距离.

解答 解:木板重G=400N,木板长15m,重心在木板的中点上,以A为支点,那么木板的重心在离A点右边4m处,即木板重力的力臂L1=4m.当人(重为G′=500N)向左走到距离A点L2远处时,木板将开始翘动,根据杠杆平衡条件:GL1=G′L2
400N×4m=500N×L2
L2=$\frac{400N×4m}{500N}$=3.2m
A点距B点8m,木板将开始翘动时,人离B点的距离,s=3.2m+8m=11.2m.
故答案为:11.2.

点评 解答题目时一定要根据题意先弄清楚该用什么知识进行分析,解答该题依据的是杠杆平衡条件.围绕杠杆平衡条件,找出支点、两个作用力及力臂关系即可突破此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小科在观看世界冰壶锦标赛时猜想:冰壶在冰面上的滑行距离,除了与离手时的速度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外,还可能与质量有关.

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小科、小敏和小思做了如下实验(如图所示):在木块上加放数量不等的钩码后,让木块从O点静止滑下,记录木块和钩码的总质量m和它在水平面的滑行距离S,记录数据如下表
质量m/kg0.100.150.200.250.300.350.40
滑行距离s/m0.420.410.430.420.430.420.42
(1)木块每次都从O点静止下滑,到达A点的速度 相同.
(2)从上述数据分析,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在初速度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条件下,物体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无关.
(3)小敏认为:木块及钩码的质量越大,对水平面的压力越大,则滑行中受到的阻力也越大,滑行距离就会越短.因此,他认为数据有问题,于是对上表数据做了如下改动:

请你评判小敏的做法并阐述理由:小敏的做法是错误的.我们做实验记录数据时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随便更改数据;
(4)小思同学反思上述实验后认为:在初速度和所受到的摩擦阻力大小相同的条件下,物体的质量越大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将越远,因为:在初速度和所受到的摩擦阻力大小相同的条件下,木块及钩码的质量越大,木块和钩码具有的动能越大,克服摩擦所做的功就越多,所以滑行的距离也就越长(请从功和能的角度回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5.在力学实验复习时,小红到实验室用小车、弹簧、毛巾、棉布、玻璃等器材做了下面的探究实验.实验装置及步骤如下:
a.将弹簧左端固定在墙上,右端与小车接触(不连接),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面AB上,此时弹簧处在原长状态,如图甲所示;
b.在水平面BC上铺上毛巾,向左移动小车压缩弹簧,然后从静止释放小车,标出小车在毛巾面上运动的距离;
c.在水平面BC上分别铺上棉布和玻璃,重做实验(弹簧压缩量与b相同),并标出小车在棉布和玻璃面上运动的距离.三次实验小车静止时位置如图乙①②③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每次实验时弹簧的压缩量相同,则小车到达B点时的速度相同(选填“相同”或“不同”).
(2)若表面粗糙程度是:毛巾面最大,棉布次之、玻璃最小,可以得出结论: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选填“快”或“慢”).由此可以得出推论: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力作用,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叫理想化实验(选填“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理想化实验”).
(3)为了探究物体的动能和速度的关系,小红改变弹簧的压缩量,重做实验,小车在毛巾表面静止时如图丙④所示,她应比较图丙④与图乙中①(填序号)来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质量一定时,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4)她还想探究物体的动能和质量的关系,她设计了这样的方案:在图丙④的基础上,在小车上放一只砝码,向左移动小车与图丙④的压缩量相同,重做实验.标出小车在毛巾表面上运动的距离,将这个距离与图丙④中小车在毛巾上运动的距离比较,不能(选填“能”、“不能”)说明动能与质量的关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某小组同学研究柱形物体浸入液体的过程中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力的变化情况,他们将高H为0.15米、横截面积为S的 圆柱体挂在测力计下,并将其逐步浸入同一容器的液体中(液体不溢出),如图所示,记录其下表面到水面的距离h,计算出相邻两次实验中h的变化量△h,并测得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力F,将数据记录在表一中.然后,他们变换液体重复实验,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已知:r1>r2
表一(液体密度为r1
实验
序号
h(米)F (牛)△h(米)△F(牛)
1020.00.011.0
20.0121.0
30.0222.00.022.0
40.0424.0
50.0525.00.033.0
60.0828.0
70.1535.00.010
80.1635.0
表二(液体密度为r2
实验
序号
h(米)F(牛)△h(米)△F(牛)
9020.00.010.8
100.0120.8
110.0221.60.021.6
120.0423.2
130.0524.00.032.4
140.0826.4
150.1532.00.020
160.1732.0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6或9~14中F与h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柱形物体浸入同种液体过程中,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随柱体浸入液体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6和9~14中△F与△h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柱形物体浸入同种液体中,△h相同,液体密度越大,△F越大.     
③分析比较实验序号7、8或15、16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发现数据与上述的结论不相符合,简述数据与小红结论不符的原因柱体浸没在液体中.
④请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一、表二的相关数据,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6或9~14中△F和△h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柱形物浸入同种液体的过程中,△F与△h成正比.
(b)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6和9~14中△F和△h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柱形物浸入不同液体的过程中,△h相同时,不同的液体,△F不同.
该小组同学认为物体浸入液体的过程中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力的增加量△F除了与h和液体种类有关之外,可能还与物体自身的形状有关,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需添加的器材为正方体乙.
器材:圆柱体甲    高   H=0.15米   横截面积 2S;
正方体乙    边长H=0.15米   横截面积 S;
圆柱体丙     高   H=0.2米   横截面积 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600牛重的老人和300牛重的小孩一同爬楼,5分钟后小孩先到楼顶时老人只爬到一半的高度,则此时小孩一定比老人(  )
A.做功少B.做功快C.做功慢D.做功一样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如图所示,边长为0.2m的均匀正方体甲和盛有水的底面积为9×10-2m2的薄壁圆柱形容器乙放在水平地面上,乙容器足够高.现将甲浸入水中(甲在水中沉底).
①若乙中水面最初高度为0.1m,求放入甲后水面最终高度;
②若乙中水面最初高度为0.15m,求放入甲后水面最终高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6.一个“12V 6W”的甲灯和一个“12V 12W”的乙灯串联后,其电流之比是1:1,其电功率之比是2: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3.观察气体的扩散现象时,应选择图中的乙(选填“甲”或“乙”)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撤掉两瓶中间的玻璃板,两种气体就会逐渐混合在一起,最后颜色变得均匀,这说明气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作图题

4.如图所示.请在图中画出所需平面镜的位置.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