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有一支温度计,表面刻有150格均匀的刻度.将该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温度计内液面上升到第30格处;将它放到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液面上升到第80格处.则:
(1)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多少?
(2)第100格处表示的温度是多少?
(3)该温度计的刻度范围是多少?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 如图所示,物体和动滑轮的总重力为200N,当物体匀速上升的高度为2m时,绳子移动的距离为m,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则动滑轮重N.(绳子的重力、绳子与滑轮各处的摩擦均忽略不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自行车是一种轻便、利于环保的交通工具,从它的结构和使用来看,用到了许多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为了减小摩擦,轮胎上制有花纹
B. 为了骑行省力,链条与其连接的两个齿轮组成滑轮组
C. 车把上的手闸刹车系统是应用了省力杠杆及摩擦的知识
D. 晚上灯光照在自行车尾部,尾灯会发光这是利用了光的折射原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同学们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情景,在竖立的玻璃板前A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B处出现蜡烛的像.
(1)实验中选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做实验的原因是 .
(2)某同学选择与A处蜡烛外形相同的另一根蜡烛,将其在玻璃板后移动,知晓与B处的像完全重合,他这样做实像验证 .
(3)另一位同学将光屏放在玻璃板后面来回移动,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A处蜡烛的像.
(4)另一组同学用跳棋代替蜡烛,在方格纸上实验.你认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说出一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同学按照如图所示的电路图测量额定电压为2.5V灯泡的电阻.
(1)开关闭合前,滑片应置于(选填“A”或“B”)端.
(2)开关闭合后,逐渐移动滑片,并依次记下灯泡的发光情况和电表示数.实验记录如下表:
数据序号 | 1 | 2 | 3 | 4 | 5 |
发光情况 | 熄灭 | 熄灭 | 较暗 | 不很亮 | 明亮 |
电压U/V | 0.1 | 0.5 | 1.3 | 2.1 | 2.5 |
电流I/A | 0.05 | 0.16 | 0.21 | 0.26 | 0.28 |
算出的电阻R/Ω | 3.13 | 6.19 | 8.08 | 8.93 |
①表中空格中的数值为 .
②灯泡的额定功率为W.
③通过计算发现,灯泡在亮度不同时电阻不同,原因可能是 . 由此可以推断,家庭电路中,在灯泡刚接通瞬间,灯泡的实际功率比额定功率 ,灯泡容易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将一支每小格表示1℃的常用温度计插入冰水混合物中时,示数为2℃,插入一个标准大气压的沸水中时,示数是92℃,那么
(1)这支温度计的每小格实际表示的温度是多少?
(2)某同学用这只温度计测一杯冷水的温度,示数是11℃,则这杯水的实际温度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时,同学们提出了如下的猜想:
①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
②可能跟物体的重力有关;
③可能跟物体的体积有关;
④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
⑤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李明做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他在弹簧测力计下端挂一个铁块,依次把它缓缓地浸入水中不同位置,在这一实验中:
(1)铁块从位置1~2~3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说明铁块受到的浮力 ;从位置3~4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说明铁块受到的浮力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通过这一实验可以验证上述猜想 是正确的,猜想 是不正确的(填上面猜想的序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通常我们可利用七色板来演示色光的合成.步骤如下:
①将三合板或硬纸做成直径约30cm的圆板.圆板的中心有一孔,可以套在转台的转轴上,用螺丝夹紧后,由皮带传动绕轴转动.圆板的正面按图所示的顺序和比例贴上七种颜色的蜡光纸.
②实验时,光照在彩色的蜡光纸上,可以看清圆盘上的七种颜色.转动圆板,七色盘的转速足够大时,板面呈现白色.这是由于人眼的视觉暂留现象,在视网膜上七种颜色的光叠加,引起白色的视觉.
问题:
(1)实验结论是:________.
(2)如图制成的七色板有什么特点?________.
(3)若在圆盘上贴两种颜色的蜡光纸,高速转动起来后,会呈现出另一种颜色.要得到不同的颜色可以用什么方法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影的形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
B. 玻璃幕墙反射的光会“晃”着人的眼睛,是由于光发生了漫反射
C. 小芳面向穿衣镜站在镜前1 m处,当她远离平面镜后退0.5 m时,则镜中的像与她相距3 m
D. “海市蜃楼”的形成,是由于光发生了折射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