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题目】如图是利用滑轮组打捞水中物体的简化模型示意图,工人用一滑轮组从水中打捞物体。已知:物体的质量为90kg且以恒定速度匀速上升,当物体完全露出水面,工人对滑轮组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1为400N,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1为75%(绳的质量、滑轮与轴的摩擦以及水的阻力均忽略不计,g=10N/kg)。

(1)请你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判断出工人所使用的滑轮组是下列中的_____图。

(2)工人的质量为60kg,双脚与地面接触面积为2.5×10﹣3m2,物体浸没在水中和完全被打捞出水面时工人对地面的压强变化了4×104Pa,求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_____

(3)若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时,工人拉力的功率为180W,求物体上升的速度_____

【答案】 A 300N 0.2m/s

【解析】(1)当物体完全露出水面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所以通过动滑轮绳子的段数:n==3,A图中n=3,B图中n=4,C图中n=5,所以工人所使用的滑轮组是A图;(2)由题知,绳的质量、滑轮与轴的摩擦以及水的阻力均忽略不计,当物体完全露出水面时,F=(GG)G=3F﹣G=3×400N﹣90kg×10N/kg=300N,此时人对地面压力:F=G﹣F=60kg×10N/kg﹣400N=200N,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时对滑轮组的拉力:F'=G﹣F,完全露出后物体对滑轮组拉力F=G,所以物体被打捞出水面后对滑轮组拉力增大,绳子自由端拉力随之变大,人对地面压力变小,压强变小,由p=可得物体完全露出水面后,人对地面压力减少量:△F=△pS=4×104Pa×2.5×10﹣3m2=100N,所以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时人对地面压力F'=F△F=200N100N=300N,此时人对绳子自由端拉力:F'=G﹣F'=60kg×10N/kg﹣300N=300N,且F'=(F'G)=(G﹣FG所以:F=GG﹣3F'=90kg×10N/kg300N﹣3×300N=300N;(3)由P=Fv 可得,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时绳子自由端的速度:v==0.6m/s,由v=nv可得,物体的上升速度:v=0.2m/s。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中,

(1)气泡上升过程中,若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口的塞子是__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若测得气泡从管子的底端运动到顶端的路程为56 cm,所用的时间为7 s则在这个过程中气泡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__

(3)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__________(选填”快”或“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材料一: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认为空气没有“重量”,真空是不存在的。

材料二:至少从1614年开始,伽利略却认为空气是有重量的。他的同事兼学生托里拆利在1643年做了如图实验:把一端封闭的长玻璃管装满水银倒置在一个敞口的水银槽里,水银从玻璃管顶部下降了一段距离后,液面不再下降,高度总保持距槽中水银面30英寸(76厘米)左右。1646年帕斯卡重复了这一实验。

材料三:在17世纪中叶,对该实验的两个关键问题的回答都有代表性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如下表)

(1)一些反对者认为,由于管内水银产生了蒸汽,使水银减少,水银液面下降。为了反驳这一观点,帕斯卡同时拿出酒和水,询问反对者:用酒和水做托里拆利实验,酒柱与水柱哪个液面下降得更多?反对者们认为酒的液面下降得更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实验现象却是水柱液面下降得更多。

(2)另一些反对者认为,由于管内遗留了少量空气,オ使水银液面下降。帕斯卡利用1米左右长、不同直径的玻璃管进行托里拆利实验,如果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就可以反驳反对者们的观点

(3)下列关于科学本质及科学发现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有______

A.公元1646年前,所有人都赞同亚里士多德提出“真空不存在”的观点

B.科学实验中要努力得到和前人一样的实验结论

C.科学发现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D.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6分)阅读下面的短文

潜艇的“耳目”――――声呐

潜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隐蔽性,作战时需要长时间在水下潜航,这就决定它不能浮出水面使用雷达观察,而只能依靠声呐进行探测,所以声呐在潜艇上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被称为潜艇的“耳目”。

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重要装置。

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大多在10kHz~30kHz之间,由于这种声波的频率较高,可以形成较指向性。声波在水中传播时,如果遇到潜艇、水雷、鱼群等目标,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波被声呐接收,根据声信号往返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

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远离声呐。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人耳能够听到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范围是______kHz到______kHz。

(2)如果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发出的声波信号在10s内接收到经B潜艇反射回来的信号,且信号频率不变,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1是______。(设声波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为1500m/s)

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继续监控潜艇B,突然接到潜艇B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是变低的,且测出潜艇B的速度是20m/s,方向始终在潜艇A、B的连线上,经一分钟后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2为______。

(3)在月球上能否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为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小陈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以下实验: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一个带盖子的空玻璃瓶的重力,如图甲所示;

②用手拿着这个盖紧瓶盖的空玻璃瓶浸没在水中,放手后发现玻璃瓶上浮;

③将一个铁块装入玻璃瓶并盖紧盖子,放入水中放手后发现玻璃瓶下沉;

④取出玻璃瓶并擦干瓶上的水,挂在弹簧测力计上,保持玻璃瓶竖直,然后从图乙所示位置慢慢浸入水中,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与玻璃瓶下表面浸入水中深度h的关系图象如图丙所示。

(1)装有铁块的玻璃瓶全部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是_____N。

(2)BC段说明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没的深度_____(选填“有关”、“无关)。

(3)在第②操作步骤中空玻璃瓶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为_____N。

(4)小陈认真分析以上实验数据和现象后发现,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重力和所受浮力有关,其中上浮的条件是_____

(5)若圆柱形容器的底面积为100cm2,在乙图中,当玻璃瓶浸没后,水又对容器底的压强增加了_____Pa。

(6)细心的小陈同学发现玻璃瓶上还标有100ml的字样,于是在装有铁块的玻璃瓶内装满水并盖上瓶盖,再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总重力,如图丁所示,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3.1N,根据以上数据他算出了铁块的密度为_____kg/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一辆长达30m的无轨电动列车,它外观采用流线型结构,与燃料汽车相比,行驶时电动机比内燃机的噪声小很多,与有轨电车相比,它拐弯灵活,下列关于无轨电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流线型结构有利于减小行驶中受到的空气阻力

B. 灵活拐弯时无轨电车的运动状态不改变

C. 行驶时噪声小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 电动车取代燃料汽车可减小对大气的污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为某型号中型履带式水陆两栖突击车,它采用了轻质铝合金装甲车体,进一步增强了水中浮渡能量,该两栖车装配有输出功率为1.1×106W的发动机。

(1)在海面训练过程中,发射多枚炮弹后,车体向上浮起了一些,车体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将___________;在陆地上行驶,履带可以__________车体对地的压强(均选填增大”“减小不变”)

(2)两栖车的总质量约为30t,在深水中漂浮时,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少________N(g10N/kg);

(3)两栖车在陆地上以36km/h匀速行驶了72km时,若两栖车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全部用于做机械功,发动机做了多少焦耳的功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是实验小组的同学们用斜面和滑块做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的实验情形.当滑块自顶端A出发开始计时,分别滑至B和斜面底端C时依次停止计时,显示时间的数字钟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

1)除了数字钟,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还有____________

2)滑块由A滑至C的过程中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

3)滑块在AB段的平均速度vAB和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甲、乙两组同学分别选择器材后,设计组装的实验装置如图甲乙所示.老师指出乙组同学选择的器材更加合理,其原因是:__________

(2)在探究力的大小对二力平衡的影响时,通过调整__________来改变F1和F2的大小.

(3)保持F1与F2相等,用手将小车扭转到图丙中的位置,松手后,小车将__________.实验中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二力平衡与__________关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