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7.下列关于力学知识的阐述中正确的是(  )
A.课桌没有能推动,是因为水平推力小于摩擦力
B.拦河坝做成上窄下宽形状,是为了增大受力面积而减小压强
C.苹果在空中下落得越来越快,是因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D.牛顿第一定律是能够直接通过实验验证的

分析 (1)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受平衡力作用;
(2)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力的作用效果是: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牛顿第一定律是描述了一种理想状态下物体的运动情况.

解答 解:A、人用力推课桌,课桌没有被推动,处于静止状态,说明受力平衡,即水平推力等于摩擦力,故A说法错误;
B、因为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因此拦河坝做成上窄下宽形状;故B说法错误;
C、苹果在下落的过程中,如果不计阻力,则只受到重力作用,因此苹果下落的过程越来越快说明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C说法正确;
D、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实验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推理得出的,而不是通过实验直接可以验证的,故D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 该题考查了二力平衡的条件、液体压强的特点、力的作用效果和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方法等知识,注意这些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7.关于分子动理论,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B.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间存在空隙
C.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
D.粗绳很难被拉断说明分子之间只存在引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小明外出旅游时,在某一路段,看到一列火车与一辆汽车分别在各自的道路上行驶,火车的速度是50m/s,汽车的速度是110km/h,则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火车行驶的路程比汽车多B.火车行驶的时间比汽车少
C.火车比汽车行驶的快D.汽车比火车行驶的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用托盘天平测物体质量时,发现指针在分度盘中线的左侧,这时应该(  )
A.将游码向左移动B.将右端平衡螺母向左旋进一些
C.加小砝码或将游码向右移动D.将右端平衡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如图,OA为光在水面上发生反射时的反射光线,请作出OA的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2.小华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三次实验如图所示.实验时,应让木块在水平木板(或棉布)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图乙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6.6N,比较甲乙两图实验情景,可知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如图所示,当导体ab水平向右运动时,电流表指针向左偏转,如果将磁体两极的位置对调,同时导体ab变为水平向左运动时,电流表指针将向左(选填“左”或“右”)偏转,此过程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各组使用焦距相同的凸透镜进行试验:
(1)小华所在的小组实验操作规范、测量准确,该小组实验记录如表:
 实验序号 物距 像距 像的性质
 1 12.00 24.00 倒立、放大、实像
 2 16.00 16.00 倒立、等大、实像
 3 20.00 13.33 倒立、缩小、实像
 4 30.00 10.91 倒立、缩小、实像
请你根据上表信息,求出凸透镜的焦距f=8cm.
(2)小华所在的小组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凸透镜在不同条件下,所成的像有大小之分,二倍焦距是凸透镜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
(3)若烛焰、凸透镜、光屏分别放在某位置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当凸透镜位置不动,烛焰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一小段距离时,为了在光屏上再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靠近(远离/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适当距离.
(4)对于焦距相同的凸透镜,一个物距应该对应唯一的像距.但从各组汇报数据中发现,物距均为12.00cm时,有三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23.00cm、24.00cm、26.00cm.若他们的数据差别不是因为长度测量误差导致的,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操作原因是光屏上没有成清晰的像就进行了测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如图,一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光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
(1)要成像在光屏的中央,如图,应将光屏向下(填“上”或“下”)调整.
(2)实验过程中,移动烛焰,在光屏距凸透镜30cm处,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范围是0~15cm之间.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