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2.一个大烧杯倒扣在桌面上,里边充以烟雾,用手电筒通过杯底自上而下照射,调节手电筒的聚光圈,使通过烟雾的光成粗细均匀的柱形光束(图甲):
(1)烧杯内充以烟雾,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显示光路.
(2)烧杯底上放一个凸透镜,观察到的现象如图乙所示,说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3)烧杯底上放一个凹透镜,观察到的现象如图丙所示,说明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分析 解决此题要掌握:
当一束光射到凸凹不平的物体时,它的反射光线是射向不同的方向的,不是平行的,所以我们才能从不同的地方看到同一个物体,而这种反射方式称为“漫反射”;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解答 解:(1)当光照到烟雾时,烟雾颗粒对光的反射方向是不同的,会发生漫反射现象,所以我们从各角度可以看到光的路径;
(2)当在烧杯底放一个凸透镜时,发现光路聚集,说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3)如果放置凹透镜,发现光路是发散的,说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故答案为:(1)更好的显示光路;(2)会聚;(3)发散.

点评 此题考查了漫反射现象,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会用此解释一些现象.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B.水壶里的水烧开时,水蒸气把壶盖顶起,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C.固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只存在斥力的作用
D.糖放入水中,过一段时间后整杯水都变甜了,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0.如图甲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为12V,R为定值电阻,R1为滑动变阻器.图乙是该滑动变阻器消耗的电功率与电流关系的图象.则该滑动变阻器的最大值是50Ω,R的阻值为10Ω.图乙中曲线与横轴的交点坐标为(1.2 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一辆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小汽车,汽车受到水平向前的牵引力为2000N,所受阻力为1800N,则汽车在水平方向上所受合力大小为多少?方向如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7.黑板不是光源,我们却能看到黑板是因为光在黑板表面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但有时从某个角度不能看清黑板上的字,是因为光的镜面反射现象.古诗词中有描述光学现象的诗句,如“潭清疑水浅”说的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7.一四冲程汽油机飞轮1800r/min,那么1秒内完成15个工作循环,60个冲程,飞轮转30圈,活塞对外做15次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在“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中,已知电源电压为6V,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3.8V: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
(2)图甲是小华所接的实验电路,其中有一根导线连接错误,请你在错误的导线上打“×”,并用笔画线代替导线画出正确的接法.

(3)纠正错误后闭合开关,灯泡不亮.小组同学提出下列原因,其中不合理的是D
A.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电阻太大B.导线接触不良
C.灯泡灯丝断了D.电源正、负极接反了
(4)故障排除后,小华进行了实验,根据测量数据,画出了小灯泡电流、电压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由图象可知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1.52W,此时小灯泡的电阻为9.5Ω.
(5)细心的同学观察图象发现这不是一条直线图象,从而得出灯泡中的电流与其两端的电压并不成正比.请你分析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灯丝的电阻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6)小华为了得到比较准确的小灯泡额定功率,她用同一套器材做了三次实验,发现每次测量结果都有一定的差异:
①她测得的功率有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电压表分度值较大,读数时误差大.
②小华和小组成员讨论发现,在原实验基础上稍作调整就能避免上述问题,他们如何操作的?将电压表并联在滑动变阻器两端,使电压表示数为2.2V.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力是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的
②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③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④马拉车前进,马对车有拉力,但车对马没有拉力.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在冬奥会滑冰比赛中,为了消除冰刀滑行造成的划痕,使冰面恢复平整,常在比赛间隙进行“补冰”.“补冰”时,工作人员在冰面上浇水,并向浇水处喷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在“补冰”时干冰和水发生物态变化的过程中(  )
A.均吸收热量B.干冰吸收热量,水放出热量
C.均放出热量D.干冰放出热量,水吸收热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