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物理老师在实验室用某种方法在长方形玻璃缸内配制了一些白糖水。两天后,同学们来到实验室上课,一位同学用激光笔从玻璃缸的外侧将光线斜向上射入白糖水,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白糖水中的光路不是直线,而是一条向下弯曲的曲线,如图所示。关于对这个现象的解释,同学们提出了以下猜想,其中能合理解释该现象的猜想是( )

A. 玻璃缸的折射作用

B. 激光笔发出的光线不是平行光

C. 白糖水的密度不是均匀的,越深密度越大

D. 激光笔发出的各种颜色的光发生了色散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3.1光的色彩 彩色 同步测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关于图中所示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 )

A. 此图中,小孔成的是倒立的虚像

B. 此图中,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C. 此图中,太阳光通过三棱镜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

D. 此图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5.4运动的相对性 同步测试卷 题型:简答题

让我们一起做“特技摄影”   现在,请大家与我一起来做一个“特技摄影”的模拟实验.首先在一张窄长的硬纸片上画出房屋、树木、和白云,再在一张宽卡片的下方画出两条横线代表公路,在公路上画一辆汽车,并在宽卡片的上部两侧各开一条窄缝,使窄纸片恰好能插入,如图所示.然后向左迅速拉动窄纸片,这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由以上模拟实验可知,拍摄汽车在公路上奔驰时,先拍出汽车在公路上静止的镜头,再拍出作为迅速移动的背景:树木、田野、山林等.然后再将两组画面放入特技机里叠合,人以迅速移动的背景作参照物时,也会产生汽车在公路上“飞奔”的效果.请回答:

(1)迅速拉动窄纸条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效果? _________

(2)你能模仿这种摄影技巧,拍摄“武艺高强”的人“飞檐走壁”的镜头吗? 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4.1光的折射 同步测试卷 题型:填空题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进行一组光学综合实践活动.

(1)如图甲所示,通过三个小孔去观察烛焰,若要看到烛焰,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此时看见的________(选填“是”或“不是)蜡烛通过小孔成的像;

(2)如图乙所示是用易拉罐制作的简易针孔照相机,利用它观察窗外景物时,人的眼睛对着________(选填“膜”或“孔”)进行观察,可以看________像(完整描述像的特点).

(3)如图丙所示是一次日全食图片,日食现象的成因可以用________规律来解释,观测日食时用肉眼直视太阳很容易灼伤眼镜,这是因为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________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4.1光的折射 同步测试卷 题型:填空题

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的情形,请你根据光 的反射规律、光的折射规律判断________ (填“NN′的上方”、“NN′的下方”、“MM′的左边”或“MM′的右边”)是玻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3.3液化和气化 同步测试卷 题型:实验题

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装置。

(1)该实验装置装配的合理顺序是(填序号)____(①烧杯;②酒精灯;③温度计;④铁圈及石棉网)。

(2)图乙中读数的错误之处是:视线没有与温度计液柱的液面____。

(3)图丙是正确实验后绘制的水温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象。由图象可知,水沸腾时温度____(填“不变”或“升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3.3液化和气化 同步测试卷 题型:填空题

在自然界中有一些物理现象属于物态变化,请将下列变化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填到相应的横线上: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________ ,初春的早晨大雾弥漫________ ,放在衣柜里的卫生球变小了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2.2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同步测试试卷 题型:填空题

某同学在用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时,四次测量结果分别是:12.31cm,12.29cm,13.52cm,12.30cm,则这个物体的长度应记作_____cm,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2.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同步测试 题型:单选题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如城区汽车禁鸣、主干道路面铺设沥青、住宅区道路两旁安装隔音板等.这些措施的共同点是( )

A. 绿化居住环境 B. 减弱热岛效应

C. 减少噪声污染 D. 减少大气污染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