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3.1821年,德国物理学家塞贝克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把两根铜丝和一根铁丝与灵敏电流计串联成闭合电路,然后把铜丝和铁丝的一个连接点放在盛有冰水混合物的容器里保持低温,另一个连接点放在火焰上加热,发现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了偏转,表明这时闭合电路中产生了电流.塞贝克把这种电流叫做“热电流”,把这种电路叫“热电偶电路”.
某研究小组的同学们按如图所示的电路,模拟塞贝克实验,探究了决定“热电流”大小的因素,通过实验测得了电流的大小与温差关系的一组数据:
两接点间的温差/℃01100200300500
电路中的电流/10-1A0.000.010.641.422.294.17
请根据以上资料和数据说明:
(1)热电偶电路可以把温度信号换成电信号,产生热电流的条件是用不同金属丝组成闭合回路;两连接点之间有温度差.
(2)根据热电流的特点,猜想并写出热电偶电路的一种应用制成温度计.

分析 (1)题中所描述的“热电偶电路”有着奇怪的原理,同时却有着较为简单的结构,从结构看,必须有两种不同的金属导线相串联,再分别在连接点之间有温度差,便可得到热电流;
(2)既然是通过温度差来获得热电流,我们可以设想从这一角度,通过改变温度差来获得不同的电流,而此时电流的大小直接受温度差大小的影响,从而可制成间接测量温度的装置.

解答 解:(1)由题意可知,热电偶电路可以把温度信号换成电信号;组成“热电偶电路”的是两种不同的金属丝形成闭合电路,且通过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只有两接点间有温度差时,电路中才有热电流,而且温度差越大,电流也越大.据此可得出,产生热电流的条件是:用不同金属丝组成闭合回路;两连接点之间有温度差;
(2)根据热电流的特点及产生条件可知,电流的大小直接反映了两接点间温度差的大小,因此,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可将电流表改装成温度计,控制两接点中的一个点的温度不变,将另一个点的温度作为被测温度,即可通过电表反映出其温度值的大小.即其可行的应用为:可制成温度计.
故答案为:(1)电;用不同金属丝组成闭合回路;两连接点之间有温度差;(2)制成温度计.

点评 本题的原理较为奇怪和深奥,是同学们较难理解的,但从对这一原理的介绍来看,此装置的结构并不复杂,而且相关的条件也只有两个,即用不同金属丝组成闭合回路和两连接点之间有温度差;因此,结合描述和插图进行分析,我们完全有能力解决本题中的两个问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3.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9钟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编号材料长度(cm)横截面积(mm2
A600.76
B600.89
C601.02
D800.76
E801.02
F1000.76
G801.02
H尼龙801.02
I尼龙1001.02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A、B、C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三,必须知道表中E项的内容,请填上表中所缺数据;
(3)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取任意编号的一根琴弦,调整其松紧程度,用相同的力拨动琴弦,比较音调的高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小雷同学发现家用白炽灯在刚开灯瞬间易烧坏,猜想白炽灯的电阻可能与灯丝的某个因素有关.于是找来与白炽灯工作原理相同的小灯泡,按图乙所示电路图进行探究.电源电压恒为6V,小灯泡的额定电压2.5V、灯丝电阻约为10Ω.
(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把图甲的电路按图乙的电路图连接完整,使滑片P向右端移动时灯的亮度变亮.
(2)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小灯泡闪亮一下就熄灭.检查发现小灯泡的灯丝已烧断.分析原因是闭合开关时,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为最小 (选填“最大值”或“最小值”),导致电流过大而形成的.
(3)断开开关,更换烧坏的电路元件,进行正确操作.调节滑片使灯泡逐渐变亮,记录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一系列示数,在图丁中绘制U-I图象.当电压表的示数为2.5V时,电流表的示数如丙所示,灯的额定电流为0.26A,灯的额定功率为9.6W.
(4)小雷用一个定值电阻更换小灯泡,进行正确操作.调节滑片,记录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一系列示数,在图丁中再次绘制U-I图象.由图可知:定值电阻的阻值为10Ω.
(5)根据图丁中a、b图线初步判断,小灯泡的电阻与灯丝的温度有关.家用白炽灯在开灯瞬间与步骤(2)中小灯泡形成过大电流的原因不同 (选填“相同”或“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同一型号的两个灯泡串联在电路中会一样亮吗,小军同学在进行电学实验时发现了有趣的实验现象.实验时,他将两个型号为“12V 25W”的灯泡L1和L2接到12V电源上,组成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并进行如下操作:
①首先,他闭合开关S2,发现两个灯泡一起变亮,亮度相同;
②接着,保持闭合开关S2,再闭合开关S1,L1因短路而熄灭,灯泡L2变得更亮;
③等到L1熄灭一段间后,又断开开关S1,发现L2亮度逐渐减弱,而L1逐渐亮起来,过一儿两个灯泡达到一样的亮度.为什么步骤③出现这种有趣的现象呢?小军猜想可能是因为两端电压变化后,造成灯丝电阻变化所致.为检验自己猜想是否正确,小军任取其中一个灯泡,重新设计电路,将开关闭合后,测得灯泡两端电压和灯泡中的电流,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U/V0124681011
I/A00.710.941.271.551.802.032.14
(1)分析表中数据,判断小灯泡两端电压变化后灯丝电阻是否改变?如果灯丝电阻改变,其原因是什么?
(2)操作③这个步骤中,为何开关S1刚断开时,L1较暗而L2较亮?请作出合理解释.
(3)图中乙、丙两个电路均可用来测量灯泡的电流和电压值,小军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想实验时采用的应是乙、丙中哪一个电路,并简述理由.

(4)小军在操作③这个步骤中,当L1两端电压为4V时,L2的实际功率为多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在做“探究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时,小明采用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通过观察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的变化来比较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的热量的多少.
(2)若通电时间相同,一段时间后发现B玻璃管内液面上升较高,这表明: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导体的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
(3)小亮采用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通电相同时间,发现A玻璃管液面上升较高,这表明:在电阻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2013年6月20日,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授课时提了一个思考题:在太空中,人们常用的杆秤、天平等测量质量的仪器都会失效,能有什么方法解决呢?
小明查阅资料发现弹簧的振动快慢与所挂物体的质量存在一定的关系,此关系可利用如图实验获得.在一根轻质弹簧下悬挂质量为m的物体,让其在竖直方向上振动,弹簧每上下振动一次所需的时间叫周期(T),改变物体质量,多次测量,制作了图乙中弹簧振动周期的平方T2与重物质量m的关系图象.
根据以上实验过程回答如下问题:

(1)在该实验中,主要用到的测量仪器有天平、秒表.
(2)由图乙信息可知弹簧的振动周期T与所挂物体质量m的关系式是:T=$\sqrt{km}$(k=5s2/kg).
(3)已知物体在地球上与太空中的振动快慢相同.如果在太空中想测量一个苹果的质量,请你设计测量方案①将苹果挂在轻质弹簧a上;②测出振动30次所需的时间t,算出每振动一次所需的时间$\frac{t}{30}$;③根据图乙查得该苹果的质量为m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某中学九年级(2)班ST小组在研究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时,通过往水中加盐,终于使马铃薯漂浮在水面上.由于时间关系,当时并没有及时收拾实验器材,几天后?来收拾时,惊奇地发现原来浮在水面的马铃薯有都沉在容器底部,他们决定对这一现象进行探究,提出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1:可能由于水的蒸发,盐水的密度变大,导致马铃薯下沉;
猜想2:可能是马铃薯在盐水中浸泡几天后质量变大,导致马铃薯下沉;
猜想3:可能是马铃薯在盐水中浸泡几天后体积变小,导致马铃薯下沉.
马铃薯的编号放入盐水前放入盐水后
质量/g体积/cm3密度/g.cm3质量/g体积/cm3密度/g.cm3
A44.839.21.1440331.21
B56.148.81.1650411.22
C77.367.91.146957
(1)经过一番讨论,他们马上否定了猜想1,你认为他们否定猜想1的理由是:马铃薯的密度仍小于液体的密度,马铃薯仍漂浮在盐水面上,不会下沉接着他们就猜想2和猜想3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操作:
①取三块马铃薯,编上A、B、C号,分别测出其质量和体积;
②配制一大杯盐水;
③将三块马铃薯放在盐水中,使其漂浮,几天后发现马铃薯都沉在容器底部,将其捞出、擦干,分别测出其质量和体积.实验数据如表:
(2)表格中,编号为C的马铃薯在盐水中下沉后的密度是1.21 g/cm3
(3)请分析上述实验数据后回答:
猜想2是错误(选填:“正确”或“错误”)的;你认为导致马铃薯下沉的原因是马铃薯的密度大于盐水的密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演绎式探究--研究自由落体运动:
(1)物体速度改变的快慢用物理量加速度表示,物体速度的改变量与发生改变所用时间之比叫做加速度.通常用a表示加速度,△v表示速度的该变量,t表示时间,则a=$\frac{△v}{t}$.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物理的加速度大小与它所受的作用力F和质量m的关系是a=$\frac{F}{m}$,则a与m的关系可用图中的图线乙表示.
(2)物体由静止开始,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即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
一个小球从高度为h的位置做自由落体运动,下落所用的时间为t.推理证明:t=$\sqrt{\frac{2s}{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3.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这种运动只在没有空气的空间才能发生,在有空气的空间,如果空气阻力相对物体的重力比较小,可以忽略,物体的下落也可以近似的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可能与物体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可能与物体下落的高度有关;
猜想三: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为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几位同学用三个金属球做了一系列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序号材料物体质量(kg)下落高度(m)下落时间(s)
1铁球1201.96
2铁球1302.47
3铅球1201.96
4铅球2201.96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比较序号1、3,结论是:物体下落的时间与物体的材料无关.
(2)实验中,他们选用铁球而不选用相同质量的棉花进行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C.
A、便于实验操作   
B、便于观察
C、相对空气阻力小,使运动更接近于自由落体运动,更具科学性
【拓展应用】
(1)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若宇航员在月球上将小铁片和羽毛在同一地点、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它们将A.
A、同时落地   
B、铁片先落地,羽毛后落地
C、羽毛先落地,铁片后落地
(2)该实验中,小明它们采用的物理研究方法是C.
A、“类比法”B、“等效替代法”C、“控制变量法”D、“模型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