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在介质中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B.光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C.我们之所以看到物体,是因为眼睛射出的光照到物体上,引起视觉效果
D.我们之所以看到物体,是因为有光射入眼中,引起视觉效果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鼎尖助学系列同步练习 物理(九年级 全) 题型:065
阅读回答问题
牛顿第三运动定律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人在甲船上用力推乙船,乙船被推开的同时,甲船也会向后退,说明人在甲船上对乙船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了来自乙船的推力.观察和实验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后一个物体也一定对前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称之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把相互作用的两个力称之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并不是绝对的,把其中的一个力称之为作用力,另一个力就叫做反作用力.
牛顿第三运动定律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如图,用力拉弹簧测力计A,可以看到两个弹簧测力计的指针同时移动,弹簧测力计B的示数指出了A对它的作用力F的大小,弹簧测力计A示数指出了B对它的作用力的大小,结果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相等的.改变手拉弹簧测力计的力的大小,两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都随之改变,但总是相等,这说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两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在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很广泛.人走路时用脚蹬地,脚对地面施加一个作用力,地面同时给脚一个反作用力,使人前进.汽车发动机驱动后轮转动,由于轮胎和地面间的摩擦,车轮向后推地面,地面给车轮一个向前的反作用力,使汽车前进,汽车的牵引力就是这样产生的.如果把后轮架空,不接触地面,虽然发动机在驱动后轮转动,后轮和地面间不再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汽车就不能前进.
(1)以卵击石,石头没有损伤,鸡蛋破了.这一现象中,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________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大小.
(2)下列现象中,不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是
[ ]
A.划船时,水对桨的力和桨对水的力
B.地球对人的吸引力和人对地球的吸引力
C.静止在桌面上的茶杯所受的重力和桌面对它的支持力
D.汽车前进时,车轮向后推地面的力和地面对车轮向前的力
(3)根据你刚学的牛顿第三运动定律和已经学过的二力平衡知识,比较说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一对平衡力的二力关系,两者之间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A.唐中叶官方设立的丽正书院和集贤殿书院和后世书院的职能完全一致,是后世书院的源头。至唐末五代,书院有了进一步发展,成为聚书授徒讲学之地,到了宋初终于形成了一批著名书院。 |
B.书院在中国大地上存在了1000余年,成为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大奇观,近代新式学堂就是古代书院逐渐演变形成的,没有古代书院就不会有近代的新式学堂。 |
C.书院一般是以私人创办或主持为主的,多数得到朝廷和地方官府的鼓励和资助。朝廷或地方官府请来当代大儒聚徒讲学,这一举措使书院成为私办官助、民办公助的办学兴教形式。 |
D.书院讲学与学术研究结合的方式灵活多样,既可以是师生之间的讨论式教学,也可以把这种讲学变成不同学派之间开展的学术争鸣论辩。 |
A.书院的主办者或主持人以书院为基地,研究或传布自己学术研究的心得和成果。书院生徒多是慕名师来学。 |
B.书院里的讲学活动通常由书院主持者负责,他在讲学时通常为每讲立一主题,称为明立宗旨,讲授其研究心得和研究成果。 |
C.朱熹曾邀请陆九渊至白鹿洞书院讲学,是希望通过与自己理论观点相同的陆九渊的讲解能够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儒家学说的精义所在。 |
D.书院的讲学活动经过不断发展,变成了以书院为中心的地区性学术讲习活动,对书院所在的当地官员、士绅、民众都产生了相应的影响。 |
A.书院在其演化过程中曾吸收、借鉴佛教禅林讲学的制度,使书院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可以说佛教禅宗的教义对书院的教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
B.书院的祭祀活动着眼于教育功能,着重祭祀本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性人物,同时祭祀对本书院创办和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士,因而书院的祭祀活动同宗教祭祀或祖先祭祀有很大的区别。 |
C.搜集、收藏图书也是书院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当时绝大多数书院在当地都可以发挥近似于现代图书馆的作用。 |
D.书院中的一部分藏书应该就是书院主持者或主讲人的讲义和研究成果、书院生徒的听讲笔记、读书日记,刊刻而成。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热管
青藏铁路早已实现了全线贯通.铁路要通过“千年冻土”区,“冻土”区路基在温度过高时会变得松软不牢固,所以修筑青藏铁路必须解决千年冻土问题.
如图甲是青藏铁路通过“千年冻土”区的照片,照片中路基两旁各插有一排碗口粗细、高约2m的热管,热管在路基下还埋有5m深,热管有效地解决了“千年冻土问题” 。
热管是一根两端封闭的金属管(如图乙),管内充有容易变成气体的液体,若管的上端处在温度较低的地方,管的下端处在温度较高的地方,下端由于受热里面的液体会变成蒸气,蒸气跑到温度低的上端时又会由于放热而还原为液体,此后,液体又会回到受热的下端,如此循环往复.热管就相当于一个天然“制冷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热管里面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和 。
(2)当热管开始“制冷”时,上端的温度 (高于/低于)下端温度,当热管上方的温度和下方的温度相同时,热管 (继续/停止)制冷。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路基在温度过高时会变得松软不牢固,这里面涉及到的物态变化主要是熔化
B.正是由于热管一年四季能不停地致冷从泥土中吸热,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千年冻土这一难题
C.说热管是个制冷机,其实只有热管的下端在致冷,上端不会致冷
D.热管实质上就是一个的热量运输机器,将热由高温搬到低温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在同一地方,夏天大树树荫下的气温要比阳光直晒下的气温明显低,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几位同学有不同意见:小王认为主要是树叶不断散发出大量的水分,有降温的作用;小李认为主要是树叶挡住了太阳光的辐射,所以树荫下的气温降低了。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王认为主要是“树叶不断散发出大量的水分,有降温的作用”的科学原理是
(2)小方认为造成树荫下的气温要比阳光直晒下的气温低,除了小王和小李说的原因外,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看,还有一个较重要原因,你认为这个原因是
(3)小李针对自己的猜想,设计以下的实验来加以验证:
①在同一地点选择间隔适当距离,阳光照射、周边环境一样,树种、大小、长势、树形都相同的两棵树,分别编号为A、B。
②在B树全部树叶的正反两面喷上一层极薄无色无害不溶于水的透明膜,阻止树叶水分蒸发。(透明膜经过一段时间后,会自动分解)
③在无风晴天的中午实验地点进行测量,同时测定离地1.5m高处的三个点的气温。
这三个点的气温分别是: 下的气温(T1)、 下的气温(T2)、 下的气温(T3)。测温时,其中两支温度计放置地点除离地高度相同外,还应离 的距离相同。
④若不考虑小方说的造成树荫下气温低的原因,要证明小李的猜想是正确的,测量得到的数据(T1、T2、T3)之间的温差关系式应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