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0.如图,容器中间用隔板分成左右两部分,隔板下部有一圆孔用薄橡皮膜封闭,橡皮膜两侧压强不同时其形状发生改变.该装置可以探究液体压强是否跟深度、液体密度有关.
(1)实验时用橡皮膜的形状变化反应压强的不同,这种方法是转换法.具体地说就是在研究一些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现象对应的规律时,将其转化为熟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现象来认识它们.下列实验中没有用到转换法的是:B
A、在清水中滴入红墨水研究分子的运动
B、利用磁感应线去研究磁场问题
C、利用马得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D、利用液柱上升的高度研究产生电热的多少
(2)当两边盛有不同深度的同种液体时,橡皮膜将向液面低的一边凸出:当将橡皮膜取走,整个装置就成了一个连通器,最终两边的液面会相平.
(3)当两边盛有相同深度的不同液体时,橡皮膜将向密度小(填“大”或“小”)的一边凸出.
(4)调整左右两边不同液体液面的高度使橡皮膜恰好平整,不向任何一边凸出,此时左侧液面距橡皮膜的深度是h1,右侧液面距橡皮膜的深度是h2,左右两侧液体的密度之比为h2:h1

分析 (1)常用的物理学研究方法有:等效法、模型法、比较法、分类法、类比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
(2)上端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称为连通器;
(3)液体的压强与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4)根据液体压强的公式p=ρgh可进行计算.

解答 解:(1)在研究一些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现象对应的规律时,将其转化为熟知的看得见、摸的着的宏观现象来认识它们.这种实验方法称为转换法.
A、在清水中滴入红墨水研究分子的运动即用直观的现象来反映不易观察的现象,属于转换法;
B、利用磁感应线去研究磁场问题,是描述法;
C、利用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即用宏观现象来认识抽象、不易观察的规律或现象,属于转换法;
D、利用液柱上升的高度研究产生电热的多少,即用直观的现象来反映不易观察的现象,属于转换法.
(2)当橡皮膜取走,整个装置就成了一个上端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是一个连通器;
(3)体的压强与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密度越大,压强越大;所以,当两边盛有相同深度的不同液体时,橡皮膜向密度小的一边凸出.
(4)由公式p=ρgh可得,ρ=$\frac{p}{gh}$,
则左右两侧液体的液面距橡皮膜的密度之比为:$\frac{{ρ}_{1}}{{ρ}_{2}}$=$\frac{\frac{p}{{h}_{1}g}}{\frac{p}{{h}_{2}g}}$=$\frac{{h}_{2}}{{h}_{1}}$.
故答案为:(1)B;(2)连通器;(3)小;(4)h2:h1

点评 此题是探究液体压强与深度和密度的关系,考查了对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和液体压强公式的运用,在实验中注意怎样控制变量和改变变量.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质量为100g的面包,它受重力是多牛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物体受到非平衡力的时候运动状态不一定发生改变.错.(判断对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8.人前进时,地面对鞋底的摩擦是静摩擦,摩擦力的方向是前(选填“前”或“后”).鞋底制成凹凸不平的花纹,这是采用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方法来增大摩擦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保持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就可以直接从杠杆上读出力臂的大小.如图所示,保持弹簧测力计悬挂点不变,使其拉力方向斜向右下方,仍使杠杆水平平衡,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变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5.小聪在探究“冰熔化过程的规律”实验中,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图象.
(1)实验中选取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和秒表;
(2)①冰的熔点是0℃;冰是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②冰的熔化规律是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2.观看了电视播放的飞机在空中水平飞行投弹攻击地面目标的军事演习后,“军事迷”小兵对炮弹离开飞机后影响其水平飞行距离大小的因素产生了两个猜想:①飞机水平飞行的速度越快,炮弹离开飞机后飞行的水平距离越远;②炮弹离开飞机后飞行的水平距离跟飞机飞行高度有关.为了验证猜想,小兵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让小球从光滑斜槽上的A点自由滑下,经C点后沿水平方向运动离开斜槽,最后落在地面上的P1点.
(2)保持斜槽的高度不变,让小球从斜槽上的B点自由滑下,经C点离开斜槽,最后落在地面上的P2点.此时小球经过C点的速度大于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上一步中小 球经过C点的速度,由此可证明猜想①是正确(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3)为了验证猜想②,应控制小球离开C点时速度的大小不变.小兵增加h的高度,仍让小球从A点自由滑下,此时小球落茬地面上的P3点,比较OP3OP1和(选填“OP1”或“OP2”)可得结论:飞机飞行的高度越高,炮弹离开飞机后飞行的水平距离越大 (选填“大”或“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9.如图甲所示,小明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杠杆、支架、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和质量相同的钩码若干个.
(1)实验前,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右端下沉.此时,应把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节,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保持水平位置并静止,达到平衡状态.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在杠杆上直接测量力臂大小.
(2)杠杆调节平衡后,小明在杠杆上A点处挂4个钩码,在B点处挂6个钩码杠杆恰好在原位置平衡.于是小明便得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为:F1L1=F2L2他这样得出的结论是否合理?不合理;为什么?只有一次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
(3)实验结束后,小明提出了新的探究问题:“若支点不在杠杆的中点时,杠杆的平衡条件 是否仍然成立?”于是小组同学利用如图乙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发现在杠杆左端的不同位置,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时,测出的拉力大小都与杠杆平衡条件不相符,其原因是:杠杆自重的影响.若把弹簧测力计倾斜向上拉,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变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20.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将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一端扎上橡皮薄膜,竖直插入水或盐水的不同深度处,观察到橡皮薄膜分别向上凸起,实验现象如图1(a)、(b)、(c)所示.

(1)根据实验现象实验小组的同学提出猜想:
①根据图1(b)和(c),小组同学一致认为:液体内部压强可能与液体种类有关.
②根据图1(a)和(b),小组同学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小红认为液体内部某点压强可能与离开液面的距离h有关;小李则认为液体内部某点压强可能与离开容器底部的距离d有关.
(2)为进一步验证猜想,小组同学接着将一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分别竖直插入甲、乙两种不同液体中,并设法改变h和d,通过在玻璃管中加入适量的水,使橡皮薄膜在液体的不同位置处都能保持平整,如图2所示.然后通过测量玻璃管中所加水的质量,再设法求得橡皮薄膜所受的液体压强p,并将实验有关数据分别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表一 液体甲  密度为0.8×103千克/米3
实验序号h
(厘米)
d
(厘米)
p
(帕)
15150.4×103
210100.8×103
31551.2×103
42051.6×103
53052.4×103
表二 液体乙  密度为1.2×103千克/米3
实验
序号
h
(厘米)
d
(厘米)
p
(帕)
65150.6×103
710101.2×103
81551.8×103
92052.4×103
103053.6×103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6(或2与7,或3与8,或4与9,或5与10)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离开液面的距离h相同,离开容器底部的距离d相同,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②小红分析实验序号3与4与5(或8与9与10)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得到的初步结论是:同种液体内部,当离开容器底部的距离d相同,液体内部压强p与离开液面的距离h成正比;小李分析实验序号1与2与3(或6与7与8)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得到的初步结论是:同种液体内部压强p与离开液面的距离d成反比.
小红和小李的结论,你认为是错误的是小李,理由是小李所选的数据没有控制h相同.
③进一步分析实验序号3与7(或5与9)的数据及相关条件,还可得到的结论是:当液体密度与离开液面的距离的乘积相同,液体内部压强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