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2013?金平区模拟)“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实现5 000m级水深的突破,表明了中国有能力到达占全球面积70%的海洋深处进行探索.如图所示,它的长、宽、高分别是8.2m、3.0m与3.4m.当“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到6000m深度时,总质量22t.(ρ海水=1.03×103 kg/m3,g取10N/kg)求:
(1)此时受到的海水对它的压强是多少?
(2)“蛟龙号”上一面积为50cm2的观测窗口,此时承受的压力是多少?
(3)“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潜在水下6000m处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4)“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怎样实现下潜和上浮的?
分析:(1)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gh求出海水对潜水器的压强;
(2)已知“蛟龙号”上一面积为50cm2的观测窗口,利用F=pS求得此时承受的压力;
(3)已知潜水器质量,可求的其重力,利用FgV就能得到浮力;
(4)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决定于物重和浮力的大小关系:物重大于浮力,下沉;物重等于浮力,悬浮;物重小于浮力,上浮.
解答:解:(1)p=ρ海水gh=1.03×103kg/m3×g取10N/kg×6000m=6.18×107Pa;
(2)∵p=
F
S

∴此时承受的压力F=pS=6.18×107Pa×50×10-4m2=3.09×105N
(3)潜水器重力:G=mg=22×103kg×10N/kg=2.2×105N
潜水器悬浮,浮力:F=G=2.2×105N
(4)潜水器浸没在水中时,排开水的体积一定,也就是所受浮力一定,要上浮或下潜,只能改变重力.所以,在潜水器内部有一个水舱,通过对它的水舱进行吸、排水来改变自身重,从而实现下潜、上浮和悬浮.
答:
(1)潜水器受到的压强为6.18×107Pa;
(2)此时承受的压力为3.09×105N
(3)潜水器受到的浮力为2.2×105N;
(4)“蛟龙号”通过对它的水舱进行吸、排水来改变自身重量,从而实现下潜、上浮和悬浮.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液体压强计算及浮力计算的力学综合问题.只要熟练掌握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ρgh和浮力计算的基本公式FgV就能够解决.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2013?金平区模拟)近几年来,我国北方地区频繁发生“沙尘暴”天气,主要原因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2013?金平区模拟)下列关于新材料、新技术及其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2013?金平区模拟)请你运用所学物理知识指出以下“特异功能”的真相.表演者从沸腾的油锅中取物,手却未被烫伤.真相:锅中除了植物油,还渗有下表中的物质为
,因为它具有
密度大
密度大
沸点低
沸点低
的属性.
物质 酒精 植物油
密度(g/cm3 约1.3 0.8 0.9
沸点(℃) 约35 75 约28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2013?金平区模拟)在学习了滑轮之后,某实验小组同学做了以下实验:
(1)他们研究定滑轮特点时,做的实验如图1所示,他们发现F1=F2=F3,据此可得:使用定滑轮
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2)在做“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实验时,采用“一个定滑轮、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实验记录如下表:
钩码重/N 钩码升高/m 弹簧测力计示数/N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m 机械效率/%
0.05 2
①钩码重如图2所示,请填入答案卷表格中相应位置;
②完成表格两个数据的计算,填入答案卷表格中相应位置.
③如果再次实验时用“两个定滑轮、两个动滑轮”(滑轮规格同前) 组成的滑轮组来提升同样的钩码做实验,则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将
变小
变小
,机械效率将
变小
变小
(填变化情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2013?金平区模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小汽车已经走进我们的家庭.仔细观察和思考,可以发现小汽车的一些设计和使用过程中的许多现象都与物理知识有关,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答下面的问题:
(1)小汽车的外形设计成流线型(如图1所示),当小汽车在水平路面上高
速行驶时对路面的压力比静止时
减小
减小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其原因是
汽车受到空气的升力作用
汽车受到空气的升力作用

(2)驾驶室仪表盘有显示发动机工作情况的转速表和速度表,如图2,可以看出,汽车发动机此时的转速为
3000
3000
r/min,每分钟做功
1500
1500
次;
(3)一辆停在冰面上的空车,司机把车发动起来想把车开走,但车后轮只是空转,车却不能前进,正好当时有一群小孩在冰上玩,司机请这些小孩都上车,再次发动汽车,就将汽车开动了.其实司机是通过增大
压力
压力
来增大
摩擦力
摩擦力
,从而解决了这个难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