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6.如图甲是小红“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装置.
(1)实验时小红沿竖直方向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上升10cm,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其拉力为2.4N,若每个物块重2N,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3.3%.
(2)小红做完实验,通过和其他小组交流,了解到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与动滑轮重G有关系,接着她改变动滑轮重,提升同一物体进行多次实验,获得数据并绘制出如图乙的图象.由图象可知:被提升物体所受的重力相同时,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低.若不计绳重和摩擦,分析图象中的A点可知,被提升物体所受的重力为3N.
(3)实验中,钩码上升10cm所用的时间为1s,则拉力的功率为0.72W.

分析 (1)实验中要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这样示数才与拉力相同,并有利于准确读数;
读取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时,要注意分度值的大小;
明确滑轮组由几段绳子承担物重后,就可以判断钩码提升高度与弹簧测力计移动距离的关系,利用公式计算机械效率;
(2)根据机械效率与动滑轮重的关系得出相应的结论;
根据η=$\frac{{W}_{有}}{{W}_{总}}$=$\frac{Gh}{Fs}$=$\frac{G}{G+{G}_{动}}$即可求出被提升物体所受的重力;
(3)动力的功率应该用动力所做的功,除以做功的时间,即运用公式P=$\frac{W}{t}$来计算.

解答 解:
(1)①实验中要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示数不变,便于读数;
②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0.2N,所以拉力大小是2.4N;
③物体的重力G=3×2N=6N,钩码上升的高度h=10cm=0.1m,
由图可知,n=3,绳端移动距离s=nh=3×0.1m=0.3m,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η=$\frac{{W}_{有}}{{W}_{总}}$=$\frac{Gh}{Fs}$=$\frac{6N×0.1m}{2.4N×0.3m}$×100%≈83.3%;
(2)根据图丙可知,被提升物体所受的重力相同时,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低.
根据图象可知,当动滑轮中为1N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75%,根据η=$\frac{{W}_{有}}{{W}_{总}}$=$\frac{Gh}{Fs}$=$\frac{G}{G+{G}_{动}}$得,
G=$\frac{η{G}_{动}}{1-η}$=$\frac{75%×1N}{1-75%}$=3N;
(3)钩码上升10cm时,动力端移动的距离为30cm,则动力所做的功W=Fs=2.4N×0.3m=0.72J,
则动力的功率为:P=$\frac{W}{t}$=$\frac{0.72J}{1s}$=0.72W.
故答案为:(1)匀速;2.4;83.3%;(2)低;3;(3)0.72.

点评 本题考查了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因素的实验,要知道物体越重,做的有用功越多,机械效率越高;动滑轮越多,所做的额外功越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低.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6.很多同学都喜欢玩橡皮泥,是因为橡皮泥容易捏成各种形状,小萍和小琴想知道橡皮泥的密度到底有多大,她们决定去实验室测一下.实验室老师给她们提供了以下器材:天平(含砝码)、量筒、量杯、水等.
(1)小萍的方案:利用天平和量筒来测量橡皮泥的密度,步骤如下:
①用已调好的天平测出一块大小合适的橡皮泥的质量m(如图甲所示);
②向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0=18cm3
③将橡皮泥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读出水面所对应的刻度V1;(如图乙所示)
④计算出橡皮泥的体积V;
⑤算出橡皮泥的密度ρ
请将表格中的数据补充完整:
橡皮泥的质量
m/g
水的体积
V0/cm3
橡皮泥和水的总体积V1/cm3橡皮泥的体积
V/cm3
橡皮泥的密度
ρ/g•cm-3
18
(2)小琴认为:不用天平,只用量杯(如图丙)和水也可以测出橡皮泥的密度.
实验步骤如下:
①取适量水倒入量杯.读出水的体积为V2
②将橡皮泥捏成船形,放入量杯,使其漂浮在水面,读出水面所对应的刻度为V3
③取出橡皮泥将它捏成实心体,放入量杯使它沉人水中.读出水面所对应的刻度为V4
④计算橡皮泥的密度ρ=$\frac{{V}_{3}-{V}_{2}}{{V}_{4}-{V}_{2}}$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7.为研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某同学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酒精灯,分别给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同时加热,分别记录加热时间和升高的温度,根据记录的数据作出了两种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
(1)根据图象,某同学认为:“加热相同的时间,甲升高的温度高一些,这说明甲吸收的热量多一些.”这名同学的判断是否正确?不正确请说明理由相同的酒精灯加热相同的时间,吸收的热量相同.
(2)要使甲、乙升高相同的温度,应给乙加热更长的时间.
(3)如果已知甲的比热容是1.8×103 J/(kg•℃),则乙的比热容是2.4×103J/(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4.小莺做“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步骤如图所示,处理数据时,发现实验步骤有所遗漏,遗漏的步骤为测量空桶的重力,若将遗漏的步骤标注为d,实验步骤a、b、c、d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依次为Fa、Fb、Fc、Fd.若这些示数之间的关系满足(用所给的字母表示)Fa-Fb=Fc-Fd,则可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1.小月家在装修时,发现木匠师傅用车床做出了如图甲所示的底面不规则的实心柱体木块,他发现该柱体可以直立漂浮于水面(木块不吸水),于是她利用天平、刻度尺、一大烧杯和适量水,按如下的实验步骤测出了柱体的底面积.已知水的密度为1.0×103 kg/m3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将游码移至标尺的零刻线处,观察指针指示如图乙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向右(选填“左”或“右”)调.
(2)把柱体放在天平左盘,通过添加砝码并调节游码,天平再次平衡时,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丙所示,柱体的质量为42g.

(3)用刻度尺测出柱体的高度 8.00cm,再把该柱体直立漂浮于烧杯的水中,并在水面处作上记号,标上1g/cm3,如图丁所示;再用刻度尺测出柱体露出水面的高度为 2.00cm,由此他测出了该柱体的密度为0.75 g/cm3
(4)根据以上的相关数据,可测出柱体的底面积为7cm2
(5)小月还用了理论推导的方法把柱体制成了密度计,通过计算,她应该在柱体记号的上(选填“上”或“下”)方1.5cm的位置上标出0.8g/cm3的密度刻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小明在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操作如图所示,其实验过程如下.
A.如图(a)所示,用细线将橡皮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出橡皮的重力为G1
B.如图(b)所示,用细线将空桶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出空桶的重力为G2
C.如图(c)所示,将水倒入溢水杯中;
D.如图(d)所示,将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橡皮浸没在水中,让溢出的水全部流入小桶中,同时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
E.如图(e)所示,将盛有溢出水的小桶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出小桶和溢出水的总重力为G3
F.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1)分析评估上述实验,指出小明在实验操作中有一处不严谨的地方:C步骤中将水倒入溢水杯中;加水使水刚好与溢水杯口相平.
(2)若实验过程中测得的G1、G2、F、G3 四个力之间的满足G1-F=G3-G2的关系时,则可得出结论F=G排液
(3)小华仔细观察小明的实验过程发现,在(d) 步骤中,随着橡皮逐渐浸入水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小,说明此过程中橡皮所受到的浮力变大(选填“变大”、“不变”、“变小”),她想到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为了验证她的猜想,可选用下图中的①②③(填序号)装置来进行操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8.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这一问题时,班级的“物理博士”为同学们做了如图所示的一系列实验,请你从中选出一些图,针对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大小、物体浸入深度或液体密度等因素进行探究,并通过分析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说明你的探究结果.
(1)你要探究的问题是: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2)所选用的图是 (填图中的序号):1、2、3.
(3)通过探究得出的结论是:物体浸入同种液体中,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受的浮力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5.针对下图的实验装置及探究过程中涉及的物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问题:为什么要使小车从同一高度自由滑下?
回答:到达水平面时具有相同的速度.
(2)问题: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做怎样的运动?
回答:匀速直线运动.
(3)请从机械能角度提出一个问题并回答.
问题:小车在最高点时具有什么能(其它答案,合理即可).
回答:重力势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太阳能把水从低温加热到高温,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如图所示是太阳能热水器主件--真空集热管的构造图,每根集热管由双层玻璃管组成,双层玻璃管之间是真空,玻璃集热管的内表面涂了一层黑色的吸热材料,玻璃集热管的上部与保温储水箱相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太阳能是可再生能源
B.太阳能集热管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内能的装置
C.双层玻璃管之间抽成真空是为了起到减少热量损失的保温作用
D.不将黑色的吸热材料涂在玻璃集热管的外表面上,是为避免涂层破损而影响到吸热效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