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4.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明他们小组用蜡烛.玻璃板.刻度尺等器材做实验.
(1)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原因是便于观察和确定像的位置.
(2)实验中的两枝蜡烛要求大小相等,这是为了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实验前,小明他们猜想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是虚像,为了检验这个猜想是否正确,实验中还需要的器材是光屏.
(4)实验时要求玻璃板不能太厚,原因是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

分析 (1)选玻璃板是为了准确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
(2)在此实验中,为了比较物像大小关系,利用等效替代的方法,用相同的蜡烛和蜡烛的像进行比较,来获得物像大小关系.
(3)根据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实像可以在光屏上承接到,而虚像则不能.
(4)从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这一角度去分析此题.

解答 解:
(1)因为玻璃板既能让光透过也可以反射光,容易确定像的位置,
(2)实验中的两蜡烛要求大小相同,这是为了探究物像的大小关系.
(3)为了研究平面镜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还要用到光屏这一实验器材,如果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则能在光屏上承接到,如果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则不能在光屏上承接.
(4)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
故答案为:
(1)玻璃板;便于观察和确定像的位置;
(2)相等;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光屏;
(4)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

点评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在近年中考题中较为热点.重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办法的考查,这些题往往有规律可循.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如图所示是盐水凝固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1)最初5分钟内盐水是液态,
(2)15-20分钟内盐水放热(“吸热”或“放热”),温度不变;(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3)到25分钟时,盐水是固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如图甲所示是两电阻R1、R2各自的U-I图线.求:

(1)电阻R1的阻值为多大?
(2)如果把R1、R2两个电阻串联接成如图乙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不变,电流表的示数为0.1A.则:①电源的电压多大?②电阻R2消耗功率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秋天的早晨,同学们上学时经常会遇到有雾的天气.小明发现离城镇较远时雾较大;接近城镇时,雾越来越小;经过城镇,基本无雾;即有“田野有雾、城镇无雾”的现象,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小镇上空尘埃稀少B.地球近年升温
C.温室气体排放过多D.小镇气温较高,形成热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在“测量小石块的密度”实验课上:

(1)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质量前,若天平的指针静止在图甲所示位置,则应将平衡螺母向右(左/右)调节;在天平上放上物体并加减砝码后,若指针又静止在图甲所示位置,则应向右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平衡.天平平衡后,砝码的示数以及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被测小石块的质量为52.4g;
(2)在量筒内倒入12mL的水,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上表面的凹底相平,再把小石块放入装有水的量筒中,量筒内液面的位置如图丙所示,则小石块的体积是20cm3,密度是2.62×103kg/m3
(3)小明在测量小石块密度时操作步骤如下:
A.用天平称出小石块的质量m
B.把小石块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记下水面到达的刻度V1
C.取出小石块,记下水面到达的刻度V2
试分析:小明所测小石块的密度值跟实际密度值相比是偏小(偏大/偏小/相等),这是因为取出石块时,石块上沾有水,体积测量偏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小明用以下装置测量牛奶的密度:
(1)调节天平平衡时,若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红线的左侧,此时应向右移动平衡螺母,才能使天平平衡.
(2)他根据图甲、乙、丙图中的顺序进行实验.根据图中数据可知:牛奶的体积为100cm3牛奶的质量为120g,牛奶的密度为1.2×103kg/m3

(3)为了更准确地测量牛奶的密度,图中合理的实验顺序为乙、丙、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如图所示,在拉力F的作用下,物体以一定的速度沿水平桌面作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0N,则水平拉力F和物体受到桌面摩擦力的大小分别为(不计滑轮的重力和摩擦力)(  )
A.10N  10NB.20N  20NC.10N  20ND.40N  20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在清澈的小溪中,我们可以在空气中看见水里的鱼.下面光的传播路径正确的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4.某同学通过实验研究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对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影响.他在水平桌面上分别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毛巾、棉布和木板,让小车自斜面顶端同一 高度从静止开始滑下,观察到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不同,且S1<S2<S3,如图(a)、(b)和(c)所示.请根据实验现象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分析比较图(a)、(b)和(c)可得: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运动的距离越远.
(2)由上述实验推论可得:如果小车不受阻力,物体的运动速度不变,将一直运动下去.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