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请阅读《核电技术》并回答题。
核电技术
核电与水电、火电一起构成世界能源的三大支柱,在世界能源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核能发电不会造成空气污染,不会产生加重地球温室应的二氧化碳;核能发电能量密集,功率高,为其它能源所不及:核电比火电“经济”,核能发电成本要比火电厂低15%~50%。诚然,核能发电会产生废料,具有放射性,如果在事故中发生泄漏,会对生态及民众造成伤害。
我国核电事业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历经近70年的发展已经跻身核电强国之列,自主研发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出口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和“国和一号”,核电运营管理水平位居世界前列。至2019年6月底,我国大陆在运核电机组47台,装机容量4873万千瓦,位居全球第三,在建核电机组11台,位居全球第一。
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而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有的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个数比较少,像氦(读hai)原子核,其结构面示意图如图所示,它有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像这样的原子核我们称之为轻核;而有的原子核是由比较多的质子和中子组成,像某种钍(读tu)核,它有90个质子和144个中子,我们把这样的原子核叫作重核。重核在其它粒子的责击下分裂成中等质量原子核的核反应,叫作重核裂变。科学家用中子轰击铀核(铀核是重核),发生了重核裂变。裂变不但可以释放出能量,同时还发射出几个中子,这些中子又会去轰击其它的核,继续发生裂变,从而产生巨大的能量。可以测算1kg铀全部变时放出的能量就相当于2800吨标准煤完全燃烧时放出的能量。
为了控制反应堆中重核裂变的速度,人们用容易吸收中子的某种材料做成足够长的控制棒插入反应中心,控制棒插入深一些,吸收的中子就多一些,而去轰击核的中子就会少ー些,发生裂变的轴核就会减少,产生的能量就会减少。裂变产生的核能转变为内能加热水产生蒸汽,蒸汽推动汽轮转动,从而带动发电机发电,最终转变为电能。
在高铁成为“中国创造”代表的同时,中国核电依靠其领先国际的技术和安全水准,也成为与高铁并驾齐驱的一张“中国创造”的新名片。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利间题
(1)核能发电的优点___________(出一条即可)
(2)从核能到我们用到的电能,其中经历的能量转化过程是:___________
(3)若想使反应堆中裂变产生的能量增加,可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
(4)如图所示是重核裂变过程的截面示意图(中子用●表示,质子用Ο表示)其中合理的是_____。(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 B
C D
【答案】能量巨大 核能→内能→机械能→电能 让控制棒插入的浅一些 D
【解析】
(1)[1]由材料可知,核能发电不会造成空气污染,不会产生加重地球温室应的二氧化碳;核能发电能量密集,功率高,为其它能源所不及:核电比火电“经济”,核能发电成本要比火电厂低15%~50%。核裂变不但可以释放出能量,同时还发射出几个中子,这些中子又会去轰击其它的核,继续发生裂变,从而产生巨大的能量;
(2)[2]裂变产生的核能转变为内能加热水产生蒸汽,蒸汽推动汽轮转动,从而带动发电机发电,最终转变为电能。故从核能到我们用到的电能,其中经历的能量转化过程是核能→内能→机械能→电能;
(3)[3]为了控制反应堆中重核裂变的速度,人们用容易吸收中子的某种材料做成足够长的控制棒插入反应中心,控制棒插入深一些,吸收的中子就多一些,而去轰击核的中子就会少ー些,发生裂变的轴核就会减少,产生的能量就会减少。故若想使反应堆中裂变产生的能量增加,可以进行的操作是让控制棒插入的浅一些;
(4)[4]由于重核在其它粒子的责击下不仅分裂成中等质量原子核,同时还发射出几个中子,故应选D。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实验小组同学在“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实验中,操作步骤如下: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放在零刻度线,发现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填左或右)调节,直到横梁水平平衡。
(2)将适量待测液体装入烧杯,并放在天平的左盘,测量其质量,待天平平衡时,如图乙所示。然后将烧杯中的液体全部倒入量筒中,如图丙所示。再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28g。由此计算出液体的密度为__kg/m3。
(3)由于空烧杯可能有液体残留,这个因素将使液体这个密度测量结果______(选填“偏大” 、 “偏小”或“没有影响”)。
(4)小明想按照教材中“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制作简易密度计来测量液体密度。
①取一根粗细均匀的饮料吸管,在其下端塞入适量金属丝并用石蜡封口。塞入适量金属丝的目的是使吸管能竖直________在液体中。
②将吸管放到水中的情景如图(a)所示,测得浸入的长度为 H;放到另一液体中的情景如图(b)所示,浸入的长度为 h。用 ρ 液、ρ 水分别表示液体和水的密度,用 ρ 水、h 及H 表达液体密度的关系为:ρ 液=________。
③小明根据上述表达式标出刻度后测量食用油的密度,操作时出现了如图(c)所示的情形,这是因为密度计的重力_________它所受到的浮力(选填“>”、“<”或“=”)。在不更换食用油和密度计的情况下,仍用此密度计能正常测量食用油的密度,可以进行的改进操作是:_______(仅要求写一种,合理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1)如图所示的茶壶在倒茶时相当于一个杠杆,现以O为支点,在A点处提壶耳向杯中倒水,请画出作用在A点最小的动力F。
(_________)
(2)如图所示的场景发生在炎热夏天的夜晚,在图中虚线框内画一个带箭头的线段,用来表示地面附近空气的流动方向。
(___________)
(3)如图为一身高测量仪的电路示意图,A、B、C、D为四个接线柱,部分元件未画出,金属板M可带动金属片P滑动,要求被测人身高变高时,电表的示数也增大,请将“”、“
”或“
”选两个填入电路AB和CD之间。
(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把两种不同材料的导线如铁线和铜线
组成如图所示的闭合回路,当AB两端存在温度差时,回路中就会有电流通过,这就是塞贝克效应,这种电路叫热电偶。实验表明:热电偶电路中电流的大小跟相互连接的两种金属丝的材料有关;跟接点A和B间的温度差的大小有关,温度差越大,回路电流越大。请回答下列问题:
如图所示,①其它条件不变,只将A处杯中的冰水混合物换为沸水,电路电流______。②其它条件不变,移去酒精灯,将B放入另一杯冰水混合物中,稳定后,电路电流______
各空格均选填“变大”、“变小、”、“不变”、“变为零”
这样的热电偶实际上是一个电源,它的电能是由______能转化而来。
热电偶电路可以把温度信号换成______信号,利用这种性质可以把热电偶做成______
写出一种应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为电吹风的电路原理图,电动机M上标有“220V,100W”的字样,电热的电阻R=88Ω,求
(1)电动机正常工作时,通过它的电流多大?
(2)求当闭合S1,S2,电路正常工作时,电阻R消耗的电功率;
(3)闭合S1,断开S2,电动机正常工作8min,电动机消耗的电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电路,测量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灯泡的定电功率:
(1)合开关S前,应将滑动変阻器的滑片P置于__________端。(选填“B"或“C”)
(2)闭合开关S,发现无论怎样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灯泡L都不发光,且电压表、电流表均无示数,电路的故障可能是__________(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灯泡L短路 B.灯泡L断路
C.滑动变阻器短路 D.滑动变阻器断路
(3)故障排除后,闭合开关S,移动滑片P到某处,此时电压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要测量小灯泡的额定电功率,应将滑片P向________(选填“B“或“C”)端滑动。
(4)移动滑片P使电压表示数为2.5V,此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则小灯泡的额定电功率是______W。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小明依下图所示电路实验,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
(1)连接实物时,开关应________,由于不知两灯泡的电流,放电流表量程的选择应用________法选择.
(2)按电路图连好实物后,只闭合S1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甲所示;只闭合S2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同时闭合S1、S2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丙所示,请完成下表.
物理量 | I1/A | I2/A | I3/A |
测量值 | |||
结论 |
(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图甲中的A、B分别为小灯泡和定值电阻的I﹣U图像,小灯泡和电阻的连接情况如图乙所示,电源电压12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灯泡电阻随温度的增大而减小
B.电阻R的电功率为1.8W
C.灯泡的实际电功率为1.6W
D.电阻R的阻值为16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这些与压强知识相关的实验中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图实验,向两张纸中间吹气时,纸会向中间靠拢,可知流速快的地方压强大
B.乙图实验,当向塑料管B中用力吹气时,细管A中液面将会下降
C.丙图实验,测出拉开吸盘时大气对吸盘的压力和吸盘的面积,可估测大气压强的值
D.丁图实验,向外拉活塞,试管内停止沸腾的水再次沸腾可知气压减小,水的沸点升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