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0.宋朝著名的文学家范大成到海拔3700m的峨眉山旅游,他发现山上“煮米不成饭”.他认为是山上的泉水太冷,故有“万古冰雪之汁”一说.实际上,这种现象是由于高山上的大气压较小,从而导致水的沸点较低的缘故.

分析 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液体沸点随液面上气压的减小而减小.

解答 解:因为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所以高山上的大气压比平原上的要低;又因为液体沸点随液面上气压的减小而减小,所以水的沸点低于100℃,故高山上的大气压小,导致水的沸点降低.
故答案为:大气压.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气压与高度的关系,以及气压与沸点的关系的理解与掌握.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为全国青少年做了“水膜水球”的实验,通过“水膜水球”,我们看到了王亚平倒立缩小的像(如图).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水膜水球”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
B.王亚平如果靠近“水膜水球”,所成的倒立像有可能变小
C.王亚平如果远离“水膜水球”,所成的倒立像就一定变小
D.王亚平如果远离“水膜水球”,所成的倒立像就可能变成正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而伽利略则认为:运动的物体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到底谁说得对呢?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小明和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为了研究小车在不同的阻力(摩擦力)作用下速度的变化情况,小明在实验中是通过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改变小车受到阻力的;
(2)为了探究阻力对运动的影响,实验时应控制小车到达水平面的速度保持不变,你认为小明是通过将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释放的操作来实现这一目的.
(3)本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在较平滑木板上运动时,小车运动的距离较远,速度减小得较慢;
(4)根据小明观察到的现象,推理出运动的小车不受阻力,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5)以上探究过程运用了“理想实验”的方法,想想看:在探究真空不能传声(填实验名称)时也运用了此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作图题

18.画电路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5.为了适应生存的环境,很多动物进化出了符合一定物理规律的身体部位,下列从物理学的角度给出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
A.骆驼的脚掌很大,可以减小压强
B.泥鳅的体表有层黏液,可以增大摩擦
C.啄木鸟有尖硬的喙,可以减小压强
D.蚯蚓腹部有许多刚毛,可以增大摩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5.目前核能已经被广泛和平利用,核电站只需要消耗很少的核燃烧就可以产生大量的电能,核反应堆中的核燃料是不可(选填“可”或“不可”)再生能源,在核潜艇中是利用核裂(选填“聚”或“裂”)变产生的能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在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明准备了速度可调节的水平传送带,长方形小木块(各表面粗糙程度相同),弹簧测力计.如图所示,传动轮逆时针旋转时,小木块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为向左,增大传送带的速度,小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不变(选填“变大”、“不变”、“变小”),若要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的关系,则还需要添加器材砝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9.人类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识就经历了一个曲折漫长的探索过程.
(1)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一根据生活经验和事物表象得出的错误观点被人们沿用了近2000年.
(2)十七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正确地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如图所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有如下步骤:
①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
②两个对接的斜面,让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
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时的高度.
④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水平面,小球将沿水平面以恒定速度持续运动下去.
上述步骤中,有的属于可靠事实,有的则是科学推论.将这些事实和推论进行分类排序,以下正确的是D.
A.事实②→事实①→推论③→推论④
B.事实②→推论①→推论③→推论④
C.事实②→推论①→推论④→推论③
D.事实②→推论③→推论①→推论④
(3)伽利略得出:运动物体如果不受其它物体的作用,将会永远匀速运动下去,伽利略由此开创了实验和推理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陈鹏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在光屏上观察到蜡烛的清晰的像,填写实验记录时,无意中用物理书把凸透镜遮住了一部分,如图所示,结果他发现在光屏上仍能(填“仍能”或“不能”)看到蜡烛完整的像,经过思考,他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凸透镜是依靠光的折射成像的,只要烛焰发出的光能够到达凸透镜,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