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2.下列关于电学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子在物体之间发生了转移
B.验电器的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C.用与橡胶棒摩擦过的毛皮靠近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则毛皮与玻璃棒相互吸引
D.在有些地毯的编织过程中,往往夹杂一些不锈钢丝,这是为了使地毯更耐用

分析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并没有创造电荷.感应起电的实质是电荷可以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个部分.验电器的制作原理是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解答 解:A、摩擦起电的实质因为物体对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在摩擦中有的物体得电子,带负电;另一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故A正确;
B、验电器的金属箔能够张开是因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用不到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故B错误;
C、橡胶棒摩擦过的毛皮带正电,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与玻璃棒相互排斥,故C错误;
D、当人在地毯上走过时,脚与地毯之间相互摩擦会使地毯带上电荷,带电体会吸收灰尘等轻小物体,如果加一些不锈钢丝可以将由于摩擦而使地毯所带的静电导入大地,使地毯不易沾上灰尘,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掌握摩擦起电的原因和摩擦起电的实质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会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中考的重要考查方向.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2.如图所示,某同学在做俯卧撑运动,可将他视为一个省力杠杆,他的重心在A点,重力为500N,那么他将身体撑起,双手对地面的压力至少300N,若他在1min内做了20个俯卧撑,每次肩部上升的距离均为0.3m,则他1min内做的功至少为1800J,他的功率为30W.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3.2千克的水,当它吸收3.78×105J的热量后,末温是多少?已知水的比热容是4.2×103 J(/kg•℃),水的初温是1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下列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的是(  )
A.草叶上的露水B.早上山间的雾消散
C.树枝上的霜D.毛衣上的水干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随着中缅天然气工程的全线贯通,玉溪市民可用上了物美价廉的天然气.一把茶壶里装有2.5L的水,水的初温为20℃,小华用燃气灶来烧水,使用了0.014m3天然气.[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天然气的热值为8×107J/m3,求:
(1)在一标准大气压下烧开这壶水,水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2)天然气燃烧加热烧水的热效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7.四个悬挂着的轻质塑料球,相互作用情况如图所示,已知A带负电,那么B的带电情况是一定带正电(选填“一定不带电”、“一定带正电”或者“不带电或带正电”);如果将A球和D球靠近,则它们会相互吸引(选填“吸引”或“排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作图题

14.完成图中的各图.(标出通电螺线管的N、S极或电流方向或填上电池符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5.小明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
(1)实验中,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点燃蜡烛后,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位于同一高度.
(2)实验中,小明把錯烛放在A处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烛焰像,这个像是缩小(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照相机就是应用这个原理工作的.
(3)在步骤(2)的基础上,保持光屏的位置不动,当换用另一个凸透镜放在原透镜的位置时,需要将蜡烛移到B处才能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与前一个透镜相比,这个凸透镜的焦距较小(选填“较大”或“较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6.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1)要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下调整(填“上”或“下”);
(2)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光屏至适当位置,可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的可能位置范围是B(填代号);
A.55cm-65cm之间      B.65cm-75cm之间       C.80cm-95cm之间
(3)实际生活中,A(填代号)的成像特点步骤(2)的成像特点相同;
A.照相机    B.投影仪    C.放大镜
(4)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40cm刻度线处,可以从透镜的右(填“右”或“左”)侧通过透镜可以看到烛焰的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