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8.利用木块可以做很多实验:

(1)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如图甲所示,木块的长度为1.55cm.
(2)用手将质量为0.9kg、体积为1dm3的木块全部压入水中,木块受到的浮力为10N.放手后,待木块静止,此时木块受到的浮力为9N,排开水的体积为9×10-4m3.(g取10N/kg)
(3)测滑动摩擦力大小.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使它先后两次沿水平木板匀速滑动相同的距离,图乙是第一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2N;图丙是两次拉动木块得到的距离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第一次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f1,第二次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f2,则f1和f2的大小关系是f1=f2.两次拉力的功率为P1和P2,则P1>P2

分析 (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小球所受浮力根据公式F=ρgV求出浮力,求出浮力后与重力比较,就可得出结论;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排开水的体积.
(3)由图示可知此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最小刻度值)为0.2N,根据弹簧测力计的读数规则即可读出示数;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接触面积均无关.
根据公式P=Fv,可判断功率的大小.

解答 解:(1)由图甲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0刻度线对齐,右侧在1.5cm和1.6cm之间,估读为1.55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1.55cm;
(2)将木块全部压入水中,FgV=1×103kg/m3×10N/kg×1×10-3m3=10N.
木块的重力G=mg=0.9kg×10N/kg=9N.则F>G,
所以木块会上浮,最后漂浮,则F′=G=9N,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得:V=$\frac{{F}_{浮}}{{ρ}_{水}g}$=$\frac{9N}{1.0×1{0}^{3}kg/{m}^{3}×10N/kg}$=9×10-4m3
(3)由图知:弹簧秤的分度值为0.2N,指针正好指在3.2N的刻度上,因此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2N.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无关;两次拉动同一木块时,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都没有变化,故摩擦力不变;即f1=f2
根据公式P=Fv可知,两次的拉力F相同,从图象中可以看出第一次的速度大,所以其做功的功率大.即P1>P2
故答案为:(1)1.55;(2)10;9;9×10-4;(3)3.2;=;>.

点评 (1)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刻度尺要注意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
(2)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沉浮条件的掌握和运用,利用好隐含条件:物体浸没水中排开水的体积等于物体的体积.
(3)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功率的公式P=Fv和对图象进行准确分析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山地自行车具有节能环保、灵活方便和安全系数高等优点.因此,它越来越受到驴友们的青睐,是驴友健身、郊游出行的首选工具.已知车架由碳纤维制成,其体积为2500cm3,车架质量为5kg,整车质量为10kg.问:
(1)该车架的密度是多少?
(2)双休日,冬冬到城外郊游,匀速骑行了3km,用时10min,则他骑行的速度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某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器材“探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其中电源电压为6V.滑动变阻器上标的“35Ω 1A”字样.阻值分别为5Ω、10Ω、15Ω、20Ω的定值电阻四个

(1)甲同学连接的部分电路如图的示.请将电路连接完整.
(2)乙同学连接完电路后,闭合开关,发现阻值为5Ω的定值电阻很烫且发出焦臭味,电流表电压表都有示数,且电压表示数近似为电源电压,则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闭合开关前没有把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调到最大值.
(3)乙同学排除故障后,当定值电阻为10Ω时,电流表示数如乙图所示;再将10Ω电阻换成15Ω后,应当向左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选填“左”或“右”),直到电压表示数为4V.
(4)若不添加器材,乙认为用上述器材还可以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的实验,你认为他的想法是正确的(选填“正确”或“错误”)
(5)丙同学用相同的器材完成实验并记录了数据,数据如表所示,在与老师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发现表中第4组数据是编造的,不可能从实验中得到,其原因是:因为20Ω电阻中的电流为0.1A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40Ω,超过了滑动变阻器的最大值35Ω.
序号定值电阻(Ω)电流表示数(A)
150.40
2100.20
3150.13
4200.1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小明和小红一起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1)实验前,小明将杠杆的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停在图甲所示的位置.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调(填“右”或“左”).
(2)调节平衡后,他们在杠杆的两端加挂钩码,并移动钩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如图乙所示,并测出力臂.多次实验并把数据记录在表中.
次数F1/Nl1/cmF2/Nl2/cm
111025
2210120
3215310
①实验时,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便于测量力臂;
②多次实验的目的是:多次测量得出的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3)小明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是:F1L1=F2L2
(4)小红将图乙中杠杆两侧的钩码各取下一个,你将看到的现象是左侧下降.
(5)小明利用图丙进行实验时,若每个钩码重0.5N,杠杆平衡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应为2.25N;如果保持弹簧测力计拉力作用点的位置不变,把弹簧测力计沿虚线方向拉,为了保证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其示数将变大(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原因是当力的方向发生改变时,力臂将减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小明是一名天文爱好者,他淘到一小块“陨石”,但它的真实性难以确认.小明对这块“陨石”的密度进行了测量:
(1)他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使天平平衡,然后将“陨石”放在左盘中,在右盘中增减砝码,当加入最小砝码时,发现指针指在盘中央刻度线如图甲所示,他接下来的操作是取下最小砝码,移动游码,使横梁平衡.
(2)天平平衡后,砝码质量和游码对应刻度如图乙所示,则“陨石”的质量为62g.
(3)小明查阅资料发现“陨石”有吸水性,经思考后,他先将“陨石”放入盛水的烧杯中足够长时间,再取出来擦干表面的水,放入盛有40ml水的量筒中,水面升高至如图丙所示,他这样做的目的可以避免因“陨石”吸水而使其密度测量值偏大;小明测出“陨石”的密度ρ=3.1×103kg/m3
(4)小明发现这块“陨石”密度与普通鹅卵石的密度接近,这到底是不是“陨石”?小明上网查询得知,陨石从天而降时,晶体会因为熔化重新排列而带有磁性.小明可以通过观察其能否吸引铁屑,来检测此“陨石”有无磁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3.某元件(阻值不变)R标有“6V  6W”字样,它正常工作的电流是1A,它的电阻R=6Ω.通过灯L的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将元件R与灯L接入电路中,如图甲所示.已知电流表量程为“0~0.6A”,电压表量程为“0~3V”,闭合开关,在保证电路各元件都安全的情况下,灯L消耗的最大电功率可达到1W.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小明做“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的实验时,操作步骤如图所示.
(1)实验中,在A、B、C和D四个步骤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是F1、F2、F3和F4,则物体(实心)受到的浮力F=F1-F2
(2)在B步骤中,若溢水杯中没有盛满水,则测得的浮力F与杯中溢出水的重力G的大小关系是F>G.
(3)在B步骤中,逐渐增加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物体不接触杯底),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由实验中测得的数据,还可以求出物体的密度表示式为ρ$\frac{{F}_{1}}{{{F}_{1}-F}_{2}}$ρ(水的密度用ρ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如图是一款冬夏两用风机的工作原理图,工作时可以吹出热风或凉风,其热风挡的额定功率为616W.
(1)当开关拨至图中位置“1”时,风机吹出的是热风还是凉风?
(2)若某次仅将该风机接入电路,风机正常工作并吹出凉风,观察到5min内规格为3000r/kW.h的电能表转过22圈,求风机凉风挡的额定功率.
(3)现用该两用风机热风挡给一个20m3的房间加热,查阅资料已知:本地空气的密度1.3kg/m3,比热容为1×103 J/(kg•℃),同时房间平均每分钟向外散热21280J.那么经过半小时后,房间的温度将升高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

(1)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目的是使小车到达平面时具有相同的速度.
(2)如图所示的三种情况,小车在毛巾表面滑行时运动状态最容易改变.是因为该表面粗糙程度最大,导致小车受到的摩擦力最大.
(3)结论: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推理: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4)通过该实验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