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3.甲、乙两物体在一条直线上分别从P、Q两点同时出发相向运动,它们的路程-时间图象如图所示,经过4s甲、乙两物体相遇.若甲、乙两物体的速度分别为V、V,P、Q间的距离为S,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V>V,S=16mB.V>V,S=8mC.V<V,S=16mD.V<V,S=8m

分析 (1)知道甲乙的路程和时间,求出速度,比较速度大小.
(2)由甲乙两车的速度计算出分别通过的路程,求出甲乙相距多少.

解答 解:(1)由图可知,甲的速度:v=$\frac{{s}_{甲}}{{t}_{甲}}$=$\frac{8m}{8s}$=1m/s.
乙的速度:v=$\frac{{s}_{乙}}{{t}_{1}}$=$\frac{12m}{4s}$=3m/s.
比较可知,v<v,故AB错误;
(2)根据v=$\frac{s}{t}$可知,甲4s通过的路程${s}_{甲}^{′}$=vt=1m/s×4s=4m,
乙4s通过的路程${s}_{乙}^{′}$=vt=3m/s×4s=12m,
甲、乙两物体在一条直线上分别从P、Q两点同时出发相向运动,经过4s甲、乙两物体相遇,
所以P、Q间的距离为:s=${s}_{乙}^{′}$+${s}_{甲}^{′}$=12m+4m=16m,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点评 运用图象法解答问题的一般步骤:①明确图象中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分别是什么;②注意认清横坐标和纵坐标上各表示的最小分格的数值大小和单位;③明确图象所表示的物理意义;④根据图象对题目提出的问题作出判断,得到结论.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作图题

9.如图,小球A受到的重力大小为10N,挡板B对小球A的弹力大小为5N,请在图中画出小球A所受重力和挡板B对小球A弹力的示意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4.今年是猴年,小红生日时妈妈送她一个小玉猴挂件.她非常高兴想知道小挂件的密度,找来了如下器材:一架天平(无砝码)、一个量筒、一个滴管、两只完全相同的烧杯和足量的水(已知水的密度为ρ),请你仅利用上述器材帮她设计测量小挂件密度的实验方案,要求:
(1)写出主要实验步骤及所需测量的物理量;
(2)写出小挂件密度的数学表达式(用已知量和测量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小明用两个相同的装置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实验数据记录如表所示:
物质质量/g初始温度/℃加热时间/min最后温度/℃
6020645
食用油6020668
(1)从表中数据可知,水和食用油的质量相同(选填“相同”或“不相同”),加热结束时,食用油的温度比水温度高(选填“高”或“低”).
(2)在此实验中,如果要使水和食用油的最后温度相同,就要给水加热更长的时间,此时,水吸收的热量大于(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
(3)实验表明,水(选填“水”或“食用油”)吸热的能力更强.
(4)该实验中,要记录“加热时间”,是因为加热时间的长短可以反映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8.如图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示意图.

(1)将发光体“F”、凸透镜(焦距为f)和光屏安装到光具座上,实验前应将光屏向向下调整,使发光体“F”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 
(2)保持发光体“F”和凸透镜位置不变,左右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像的性质应是倒立、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工作的.
(3)将发光体“F”从图示位置向右移至A点,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右移动.
(4)光屏上获得清晰的像时,保持发光体“F”和凸透镜位置不变,取一只与实验中用的焦距相同、镜面直径较小的凸透镜,替代原来的凸透镜再次实验,观察到的像将会变暗,理由是凸透镜的面积变小,会聚的光的强度变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对下列四幅图的解释,说法正确的是(  )
A.
太阳灶能够将水烧开说明太阳光能够传递信息
B.
热机是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装置
C.
皮筋动力小车能够运动起来的原理是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
泡沫塑料切割机是利用压强的知识来完成泡沫塑料的切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类比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下列关于类比水流和电流形成原因(如图所示)说法错误的是(  )
A.导线类比水管,是传送电流的装置
B.开关类比阀门,是控制电流传送的装置
C.电源类比抽水机,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D.灯泡类比水轮机,是产生电能的装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2.如图所示,甲、乙分别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在利用甲图“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实验中,在判断平面镜中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时,移走蜡烛B,在其像所在位置放一光屏后,人眼的观察位置应该是直接观察光屏(选填“直接观察玻璃板后蜡烛B”“在玻璃板前蜡烛A这一侧不同的位置”“直接观察光屏”);
(3)在利用乙图装置做“验证凸透镜成实像规律”的实验时,陈刚把蜡烛离凸透镜90cm移动到120cm时,发现像几乎在离凸透镜5cm的地方,他判断凸透镜的焦距是5cm,理由是当物距很大时,像距非常靠近焦点.当蜡烛移动到如图示A点时,调节光屏得到清晰的像,根据此原理可以制造照相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一本八年级物理教材的质量约50gB.大多数中学生的质量约为100kg
C.全新的2B铅笔长约18cmD.一张试卷厚度大约0.75mm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