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3.同一物体的五次测量结果记录为:25.1cm;25.2cm;25.2cm;27.2cm;25.3cm,其中记录明显错误的一次是27.2cm,其他四组结果的尾数也不尽相同,这属于测量中的误差(填“误差”或“错误”),该物体的长度为25.2cm.

分析 五次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时,其准确值应该相同,分析准确值得出错误数据;排除错误数据,其它测量值取平均值作为物体的长度.

解答 解:①比较五个测量值“25.1cm、25.2cm、25.2cm、27.2cm、25.3cm”,除27.2cm以外,其它数值的准确值都是25cm,而27.2cm的准确值是27cm,所以27.2cm是错误的,应该舍去;
②由于测量总是存在误差,使得其它四组结果的尾数也不相同;
③物体的长度为L=$\frac{25.1cm+25.2cm+25.2cm+25.3cm}{4}$=25.2cm.
故答案为:27.2cm;误差;25.2.

点评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时,最终结果要保留与测量值相同的有效数字,以保证相同的准确程度.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0.如图一次家庭探究活动中,小明把一个正在发光的灯泡放到U形磁体中间,惊讶的发现了灯丝在晃动.关于这种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灯丝晃动是一种电磁感应现象    B.灯丝晃动是内能转化成了机械能
C.灯丝晃动是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D.无法确定
选择理由:灯丝中有电流,磁场对电流有力的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下列力对物体做功的是(  )
A.运动员将杠铃举在空中不动
B.小明背着书包在水平地面上向前行走
C.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小球
D.小鸟将地上的虫子啄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1.用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功率和正常发光时的电阻,已知灯的额定电压为2.5V.
(1)在实验中,已完成了一部分的电路连接,请你继续完成实验电路的连接.
(2)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原理是R=$\frac{U}{I}$
(3)在闭合开关之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放在A 端.(选填A或B)
(4)闭合开关后,发现无论怎样移动划片,灯泡都不发光,电流表也没有示数,但电压表却有明显偏转,则电路中的故障可能是灯泡断路
(5)如果在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时候,电压表的示数如图2所示,为了测定灯的额定功率,应将滑片向B调节.(A或B)
(6)调节滑片P,使灯正常发光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2所示,则灯泡的额定功率为0.5W,此时,灯泡的电阻为12.5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8.(1)如图甲所示,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从A出发,开始以速度v1匀速行驶到B,再改用速度v2,用相同的时间行驶到C,请你推导该车通过AC的平均速度v=$\frac{{v}_{1}+{v}_{2}}{2}$.
(2)图乙所示的是“BRT”样车,车辆配备了智能化的车辆调度和信息服务中心,可以通过GPS全球定位功能全程跟踪记录,并实时传递每台营运车辆的各种信息.若“BRT”在某一地段运动时,先以60km/h的速度运动80s,后停车12s,再以50km/h的速度运行0.5km,求“BRT”在这一地段的平均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一个滑动变阻器标有“1.5A 50Ω”的字样.当它与一个阻值为30Ω的电阻串联接入电路时.整个电路总电阻的变化范围为(  )
A.30~80ΩB.0~80ΩC.0~50ΩD.0~30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5.信阳“毛尖”深受人们喜爱,在制茶过程中,通过加热能使新鲜茶叶中的水分快速汽化(填物态变化名称),这便是制茶过程中的“杀青”,用高温开水能很快泡出茶香、茶色,这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这是利用热传递的方法来改变茶叶的内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2.如图是某种物体熔化时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假设在加热过程中物质的质量不变,单位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1)这种物质的固体属于晶体(填“晶体”或“非晶体”).
(2)在CD段时,此物质处于液(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3.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丽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丽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
(1)通过对上面的种种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得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
(2)小华同学,用手敲鼓,他知道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发出的,但是他看到鼓面几乎没有什么异样.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他在鼓面上撒些小纸团,撒小纸团目的是发声振动转换成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易于观察.
(3)小明、小丽等同学在探究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
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别的物质做媒介;
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什么物质做媒介.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a.把正在响铃的手机放在玻璃罩内,再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会听到铃声逐渐减小.
b.再打开阀门,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又会听到铃声逐渐变大.
c.推理过程: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小,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手机响铃的声音了.
d.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由此现象可以推得猜想①是正确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