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3.如图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音叉多次弹开;声音消失,乒乓球便会停止被弹开.此现象说明了: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分析 本题是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

解答 解: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
故答案为:发声的物体在振动(音叉在振动).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产生的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了解,以及物理学法中的转换法的应用.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3.家庭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气体液化的,使气体液化可采用的另一种方法是降低温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4.如图所示的电路,若只需要灯L1亮,则需要闭合开关S2;要使灯L1、L2串联,则应只闭合开关S3;不能同时闭合开关S1、S2、S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如图所示,小明将一枚硬币放在碗的底部,眼睛在A处恰好看不到它.
(1)小明看不到硬币,这是因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将平面镜放到碗边适当的位置,小明在A处通过平面镜看到了硬币的虚像
(选填“实”或“虚”),这是利用了光的反射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8.估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下列所估测的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cm
B.一瓶矿泉水的质量约60g
C.正常成年人每分钟脉搏跳动大约70-80次
D.完整播放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约为20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阅读《神奇的声音》,回答34题中的问题.
神奇的声音
1921年5月9日,前苏联的莫斯科近郊发生了一次大爆炸.据调查,在半径70公里范围内,人们清清楚楚地听到了“轰隆轰隆”的爆炸声;但是从半径70公里到半径160公里的范围内,人们却什么也没有听到;奇怪的是,从半径160公里以外一直到半径300公里的远方,人们又听到了爆炸的轰鸣声.
这真是怪事!声音怎么会“跳”过中间这片地区呢?物理学家发现,声音有一种“怪癖”,它在空气中爱拣温度低、密度大的道路走.当遇到温度高、密度小的空气,声音便会向上拐弯到温度较低的空气中去.如果某一个地区,地面附近的气温变化比较复杂,这儿温度高,那儿温度低,声音经过的时候,一会儿拐到高空,一会儿又往下拐,这样上上下下,就形成了上面所说的那种声音“跳”动的现象.
安徽省合肥市建好的长途电话大楼有一座塔钟.这塔钟准时打点,钟声悦耳,响遍全市.但是住在远郊的居民听到的钟声,有时候清晰,有时候模糊,有时正点,有时“迟到”.这是塔钟的失误吗?不是,这也是声音的“怪癖”──爱走气温低、密度大的道路引起的.天长日久,居民们得出一条经验:平日听不见或听不清钟声,一旦突然听得很清楚,就预示着天要下雨了,或正在下雨呢!这是因为这时空气湿度大,湿空气比干空气的密度大,容易传播声音的缘故.
请根据上述材料和你学过的物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空气的温度有高有低情况下,声音会向温度低(填“高”或“低”)的地方传播,于是声音就拐弯了.
(2)我们白天听到的钟声是靠空气传播过来的.
(3)平日听不见或听不清钟声,一旦突然听得很清楚,就预示着天要下雨了,或正在下雨呢!这是因为下雨时,空气湿度大,湿空气比干空气的密度大,容易传播声音的缘故.
(4)一天当中,空气的密度值不是(填“是”或“不是”)固定不变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下列物态变化属于放热的是(  )
A.白雪融化B.冰冻的衣服变干
C.阳光下露珠变小D.冬天树枝上形成雾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如图所示,在研究串联电路电流特点实验时,电流表甲和乙的示数分别为0.18安和0.16安,造成两个电流表示数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
A.电流表读数的不正确B.灯泡L1和L2型号不同
C.导线有电阻D.灯泡L1和L2在电路中的位置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校运会同学们进行百米赛跑时,为什么终点计时员是看到发令枪冒出的白烟开始计时,而不是听到枪声后再计时?
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可见由于光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大的多,所以通过相同的路程光用的时间比声音少的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