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9.太阳是一个巨大的能源,是人类能源的宝库,直接利用太阳能不会污染环境.围绕地球运转的通信卫星,其两翼安装的太阳电池板,能把太阳 能直接转化成电 能,供通信卫星使用.广泛利用太阳能可以有效缓解地球的温室效应.太阳能是可再生(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分析 (1)太阳能的利用:通过光电转换装置把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如太阳能电池;用集热器把太阳能转化为内能,如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
(2)能从自然界源源不断获得的能源是可再生能源,不能从自然界源源不断获得的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

解答 解:
太阳能电池板是通过光电转换装置把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供通信卫星使用的;
太阳能从自然界里源源不断的得到补充,属于可再生能源.
故答案为:太阳;电;可再生.

点评 本题考查了太阳能的转化和能源的分类优点,属于基础性题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9.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只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进一步观察A、B两只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互相垂直;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2)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B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进行与上述(1)相同的操作
(3)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的过程中,发现玻璃板中的像不变(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点A表示烛焰,请画出人眼看到烛焰像的光路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0.如图所示,秒表的读数为337.5s,物体的长度为2.00cm,温度计的示数为37.2°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7.歼15战机从航空母舰的甲板起飞,以战机为参照物,飞行员是静止的;以地面(航母)为参照物,飞行员是运动的.在微观尺度下,科学家拍下了超亮的X射线将液体瞬间打得“灰飞烟灭”的情景,如图所示.此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汽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下列估测值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人正常步行速度为2 m/sB.一支粉笔的长度约为40cm
C.一名初中学生的正常体温是25D.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4.学习了电功率的知识后,小亮想利用家中的电能表(如图所示)测量电水壶的电功率.他把冷水倒入电水壶中,然后把家中的用电器都与电源断开,仅让电水壶工作,在6分钟内将这壶水烧开,他观察到电能表转盘转了60转.试求:
(1)这段时间这个电水壶消耗了多少电能?
(2)电水壶的电功率为多少?
(3)若工作电压是220V,则此水壶的电阻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有一位同学用调好的托盘天平测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操作如图所示,其中错误的是:
(1)用手直接拿砝码;
(2)物体与砝码位置放反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8.一底面积是100 厘米2 的柱形容器内盛有适量的水,现将含有石块的冰块投入容器的水中,恰好悬浮,此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增大了525 帕.当水中冰块全部熔化后,相比熔化前水面改变了0.5 厘米,求石块的密度.(冰的密度0.9×103kg/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9.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电压的关系”的实验中,两位同学提出了以下猜想:
小邦猜想:电流可能跟电压成正比;
小册猜想:电流可能跟电阻成反比.
(1)两位同学要完成猜想,采用的基本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2)在连接电路过程中,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
(3)小邦连接了如图1所示的电路,请你检查一下电路;把接错的那一根导线找出来,打上“×”,再画线把它改到正确的位置上;
(4)在探究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关系的实验中,小邦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你根据表中数据,在图2 中画出各组数据对应的点,然后将各点平滑地连接起来.
数据序号123456
电压U/V0.30.60.91.21.51.8
电流I/A0.080.150.230.400.380.45
(5)从图象中可以看出,这些数据中有一组是明显错误的,跟其他数据的规律完全不同,可能是读取这组数据时粗心所引起的,分析时需要把它剔除掉.这组数据的序号是5.
(6)小册在做实验时,保持电压表示数不变的条件下重复进行实验,其目的是为了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