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6.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个物体就能产生力的作用
B.彼此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也可能有力的作用
C.只要两个物体接触就一定有力的作用
D.马拉车时,车只受力而不施力

分析 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力的概念:
力就是作用,力现象中的物体间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都叫力的作用.
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有力至少有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
不接触可以产生力的作用,接触的物体不一定有力的作用.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另一个物体也对该物体施加了力的作用.

解答 解:
A、由力的概念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产生力的作用至少有两个物体.故A错误;
B、不接触的磁铁和铁钉之间,有吸引的作用,可以产生力的作用.故B正确;
C、彼此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可能没有力的作用,如靠墙自然站立的人,与墙壁之间没有力的作用.故C错误;
D、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所以马拉车时,车既是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此题考查了力的概念,物体间里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概念很简单,要挖掘其中的内涵,做到正确理解.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目前,青少年近视现象十分严重,下列四幅图中,能够矫正近视眼的正确方法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如图所示,各用5N的力水平拉力沿相反的方向拉弹簧测力计的两端.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弹簧测力计的自重不计)(  )
A.10NB.5NC.0D.10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宜兴已经进入高铁动车时代.当列车进站时,若人离列车太近有可能被吸进轨道而发生危险,因此,我们在地铁站台上候车时应站在黄色安全线以外,因为火车通过时,人体与车辆之间(  )
A.空气流速比外侧大,压强减小B.空气流速比外侧大,压强增大
C.空气流速比外侧小,压强减小D.空气流速比外侧小,压强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一张报纸平放在桌面上时对桌面的压强为p1,将这张报纸对折后平放时对桌面的压强为p2,将这张报纸撕去一半后平放时对桌面的压强为p3,则p1、p2、p3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
A.p1=2p2B.p1=$\frac{{p}_{2}}{4}$C.p1=$\frac{{p}_{3}}{2}$D.p1=p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江浙两省地处长江三角洲,食用油以大豆油、菜籽油为主.然而有些不法商家为了获取暴利,大量购买地沟油用来加工各种食品,严重危害消费者的身心健康.为探究地沟油的检测方法,同学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小明查阅资料发现:菜籽油的密度是0.91×103kg/m3~0.92×103kg/m3,大豆油的密度是0.92×103kg/m3~0.94×103kg/m3.他质疑:地沟油的密度与大豆油、菜籽油的密度会有明显差异吗?于是,小明利用简易器材展开了实验测量,如图所示:(g=10N/kg)

(a)装有砝码的器皿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0.5N.此时排开水的体积为50cm3
(b)实验测得地沟油的密度为0.92×103kg/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a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投影仪
B.图b中白屏上会看到七色光,彩色电视机屏幕上各种艳丽色彩是由这七种色光通过适当的比例混合得到的
C.如果在图b中的白屏与棱镜之间竖直放一块红色玻璃,再把一张绿纸贴在白屏上,则在绿纸上能看到绿色
D.图c表示的是近视眼的成像情况,应该配戴凹透镜来矫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5.(1)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设计的用来测量细铜丝直径的方法,他把一根细铜丝紧密的排绕在笔秆上,一共绕了30匝.请你帮他读出线圈的长度为5.00cm,铜丝的直径为0.17cm.这种测量方法叫做累积法.请你再写出一种利用这种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例子测量出100张纸的总厚度L,用$\frac{L}{100}$求出一张纸的厚度;.
(2)测量出了细铜丝的直径后,小明对自己设计的方法很满意,并且有了新的想法:利用刻度尺如何测量一个足球的直径呢?请你帮助小明设计一个测量足球直径的实验方案.写出你的设计方案,画出示意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惯性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请分别列举两个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的实例.
利用惯性:(1)跳远前要助跑;(2)车快到站时熄火靠惯性前进.
防止惯性危害:(1)驾驶员必须系上安全带;(2)汽车限速行驶.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