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9.如图,容器容积V=6×10-3m3,底面积S=2×10-2m2,高h=0.2m.当容器装满水时,(ρ=1×103kg/m3,g=10N/kg)求:
(1)水受到的重力;
(2)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3)水对容器底部产生的压力.

分析 (1)已知容器容积,根据m=ρV求水的质量,利用G=mg可求得水受到的重力;
(2)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gh计算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3)根据p=$\frac{F}{S}$可求得水对容器底部产生的压力.

解答 解:
(1)由ρ=$\frac{m}{V}$得:水的质量mV=1.0×103kg/m3×6×10-3m3=6kg,
水受到的重力G=mg=6kg×10N/kg=60N,
(2)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gh=1.0×103kg/m3×10N/kg×0.2m=2×103Pa.
(3)由p=$\frac{F}{S}$可得水对容器底部产生的压力F=pS=2×103Pa×2×10-2m2=40N.
答:(1)水受到的重力为60N;
(2)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为2×103Pa;
(3)水对容器底部产生的压力为40N.

点评 此题考查的是液体压强和固体压强的计算方法,同时出现固、液体压力压强,要注意先后顺序:液体,先计算压强(p=ρgh),后计算压力(F=ps);固体:先计算压力(F=G),后计算压强(p=$\frac{F}{S}$).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下列情况中不属于塑性形变的是(  )
A.脚踩饮料瓶,将它踩瘪B.各式各样的饺子花边
C.跳板被运动员压弯D.橡皮泥捏的小人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0.一同学在岸上最多只能搬得起质量是30kg的鹅卵石.如果鹅卵石的密度是1.5×103kg/m3,则该同学在水中最多能搬得起质量是90 kg的鹅卵石(石头不露出水面).这时石头受到的浮力是600N(ρ=1.0×103kg/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7.如图所示,在底面积为0.02m2的圆柱形容器中,盛有2.4kg的水和0.004m3的冰,当这些冰都熔化后,离容器底部0.1m处的水的压强为2×103Pa,(ρ=0.9×103kg/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下列有关运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宇宙里中一切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
B.宇宙中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C.我们日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D.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并且运动才能获得健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小明同学用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金属块、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有一定量的水和煤油),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进行了探究.探究过程及有关数据如图所示.

(1)分析图中的A、B(或A、C…),说明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填方向)的浮力;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是4N.
(2)观察ABCD四个图(填图的序号)可得出结论:金属块在同种液体中受到浮力的大小随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增大而增大(选“增大”或“减小”);
(3)分析A、D、E三个图,说明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有关.
(4)上述设计方案,采用的实验方法是A.
A、控制变量法  B、转换法  C、模型法   D、等效法
(5)小明还想探究“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其形状是否有关”.他找来薄铁片、烧杯和水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铁片放入盛水的烧杯中,铁片下沉至杯底.
步骤二:将铁片弯成“碗状”再放入水中,它漂浮在水面上.
①通过分析可知,第一次铁片受到的浮力小于第二次铁片受到的浮力(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②小明得出: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形状有关.小明得出错误结论的原因是:他只关注了铁片形状的改变,忽视了排开水的体积对浮力大小的影响.
(6)根据图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①金属块的密度是:2.5×103kg/m3
②煤油的密度是:0.8×103kg/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心电图仪通过一系列的传感手段,可将与人心跳对应的生物电流情况记录在匀速运动的坐标纸上.医生通过心电图,可以了解到被检者心跳的情况,例如,测量相邻两波峰的时间间隔,便可计算出1min 内心脏跳动的次数(即心率).同一台心电图仪正常工作时测得待检者甲、乙的心电图分别如图甲、乙所示.若医生测量时记下被检者甲的心率为60次/min.则甲的心脏跳动一次所需的时间为1s,而乙的心率为75次/mi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8.如图所示的杠杆已调节好平衡,在A点悬挂两个总重为1N的钩码,在B点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则拉力应为0.8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在“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关系”的过程中,小文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电路.他分别对三个阻值不同的电阻测出实验数据,其中的一组数据如表.

U/V123456
I/A0.10.20.30.40.50.6
(1)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可知:①当导体电阻为10Ω一定,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比;②其数学表达式是:I=$\frac{U}{10Ω}$(将定量的数据代入公式中).
(2)图2是小文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三个电阻的U-I图象.比较三个电阻的阻值,其中a(填a、b或c)的阻值最大.
(3)小文又连接了如图3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调节滑动变阻器,电压表V1、V2的示数随电路中电流变化的图象如图4所示.根据图象可知:电源电压为6V,电阻R两端的电压变化情况如图线甲 (填“甲”或“乙”)所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