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图是苹果下落过程中拍摄的频闪照片,相机每隔0.1s曝光一次,由此可判断苹果的运动是运动____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照片上A与B的间距,所对应的苹果的实际运动路程为57cm,则苹果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m/s。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用两个滑轮分别匀速提升A、B两个物体,拉细绳的力F大小相等,在相同时间内,物体上升的距离也相等,绳重及摩擦不计,滑轮的质量小于物体的质量,甲的有用功为W甲,机械效率为η甲,拉力的功率为P甲;乙的有用功为W乙,机械效率为η乙,拉力的功率为P乙。比较甲、乙两个装置可知
A. P甲>P乙 B. P甲<P、乙 C. W甲<W乙 η甲<η乙 D. W甲=W乙 η甲<η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小梦为济宁市2014年5月份的体育测试设计了一个电子身高测量仪.如图的四个电路中,R0是定值电阻,R是滑动变阻器,电源电压不变,滑片会随身高上下平移.能够实现身高越高,电压表或电流表示数越大的电路是(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应该选用较薄的玻璃板
B. 该实验选用两个等大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C. 通过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像的大小随物距的变化而改变
D. 实验中测量两只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是为了比较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实验时,在玻璃板前树立的蜡烛A和玻璃板后树立完全相同的蜡烛_____。
A.蜡烛A、B均点燃 B.蜡烛A点燃,蜡烛B不点燃
C.蜡烛A不点燃,B点燃 D.蜡烛A、B均不点燃
(2)找像时,调整到玻璃板后A的像与B完全重合。实验时若将蜡烛A靠近玻璃板,它所成像的大小将_____(变大/变小/不变)。
(3)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情况,将一张白卡片竖直放在B所在的位置,应在玻璃板_____(前/后)侧观察白卡片上是否有A的像。
(4)小华实验时发现始终无法将B与A的像调至完全重合,可能的原因是_____(写出一点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三只激光笔发出三束光线射向凸透镜,在A点交汇的两条光线经透镜在右侧B点交汇,关于此光路涉及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透镜右侧的F点是像点,B点也是像点
B. 因为B点是像点,所以B点会有能量的聚集,F点不是像点因此F点不会有能量的聚集
C. 所有经过A点的光经凸透镜后都会交于B点
D. 此光路并没有体现出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1)近期流行的“自拍神器”给旅行者自拍带来方便.如图所示,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_____物距,_____人像的大小.(均选填“增大”或“减小”)
(2)手机摄像头成像,根据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在如图中大致成像光路,标出像A′B′(透镜内光路可以不画出)_______.
(3)小明用手机的“微距照相”功能,拍摄小蚂蚁,小蚂蚁的照片比蚂蚁还大,此时手机离蚂蚁3cm,则手 机镜头焦距应为_____(选填小于1.5cm、大于1.5cm 且小于3cm、大于3c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为了测出石块的密度,某同学先用天平测石块的质量,所加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接着用量筒和水测矿石的体积,其过程如图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石块的质量是47.2g
B. 石块的密度是2.6×103kg/m3
C. 若先测石块的体积,最终测得石块的密度会偏小
D. 若5g的砝码生锈了,最终测得石块的密度会偏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小明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刻度均匀的杠杆,支架,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和质量相同的0.5N重的钩码若干个。
(1)如图A所示,实验前,杠杆左侧下沉,则应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直到杠杆在_______位置平衡,目的是便于测量________,支点在杠杆的中点是为了消除杠杆________对平衡的影响。
(2)小明同学所在实验小组完成某次操作后,实验象如图B所示,他们记录的数据为动力F1=1.5N,动力臂L1=0.1m,阻力F2=1N,则阻力臂L2=________m。
(3)甲同学测出了一组数据后就得出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结论,乙同学认为他的做法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丙同学通过对数据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与小组同学交流后,乙同学为了证明丙同学的结论是错误的,他做了如图C的实验,此实验_____(选填“能”或”不能”)说明该结论是错误的,图C实验中,已知杠杆上每个小格长度为5cm,每个钩码重0.5N,当弹簧测力计在A点斜向上拉(与水平方向成30°角)杠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动力×动力臂____(选填“等于”或“不等于”)阻力×阻力臂”。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