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 |
B. |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 |
C. | 物体所受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它运动的方向相反 | |
D. | 物体吸收热量,内能一定增加,温度一定升高 |
分析 (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光的折射规律可概括为“三线同面,两线分居”,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3)物体所受摩擦力的方向与它运动的方向相反或相同;
(4)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可能不变可能升高.
解答 解:A、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故A正确;
B、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B正确;
C、物体所受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物体的方向相同也可以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但一定和运动趋势相反,故C错误;
D、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可能不变,如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不变,故D错误.
故选AB.
点评 本题综合考查电流的形成、光的折射、摩擦力的方向、温度、内能、热量的关系等知识,考查内容较多,但都属于基础知识.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甲车静止,乙车运动,乙车尾撞击甲车尾 | |
B. | 甲车静止,乙车运动,乙车头撞击甲车尾 | |
C. | 甲车运动,乙车静止,甲车头撞击乙车尾 | |
D. | 甲车运动,乙车静止,甲车尾撞击乙车尾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物质 | 水 | 酒精 | 煤油 | 碘 | 铜 | 铁 | 金 |
熔点(凝固点) | 0 | -117 | -30 | 113.6 | 1083 | 1535 | 1064 |
沸点 | 100 | 78.5 | 150 | 184.25 | 2360 | 2750 | 2500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可以超过它的量程 | |
B. | 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法码放在左盘 | |
C. | 使用电流表时,应使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 |
D. | 使用液体温度计测量水温时,将温度计放入水中后应马上读数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装置 | 小雨连接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电路,其中有一处错误,请在错误的导线上打“×”,并重新画一根正确连接的导线. | ||||||||||||||||
图象 | 请根据表中的数据,画出小灯泡的I-U图象.
| ||||||||||||||||
方法 | 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电阻,运用的科学方法是组合法. | ||||||||||||||||
问题讨论 | 将实验中的小灯泡换成定值电阻,为了减小误差,应多次测量电压及电流的值,算出电阻,最后求出电阻的平均值. |
方法 | 小雨由电流的磁效应联想到:“既然电能生磁”,那么“磁能否生电”?小雨提出问题时运用的科学方法是逆向思维法. | |
结论 | 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感应电流.在此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 |
问题讨论 | 把上述实验中灵敏电流计换成电源,发现通电导线在磁场中运动,据此制成了电动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7届上海市浦东新区第四教育署九年级(五四学制)3月月考物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实验题
小张同学做“测定小灯泡电功率”实验,所用电源电压保持不变,滑动变阻器上标有“20Ω 2A”字样,他按如图(a)正确连接电路。小张闭合电键S前,要将滑片P移至_________端(选填“左”或“右”)。闭合电键后,电流表示数为0.16安,电压表示数为1.3伏。移动滑片P时,观察到小灯逐渐变_________(选填“暗”或“亮”),当滑片移至中点处时(连入电路的电阻为10欧),小灯恰能正常发光,此时电压表指针的位置如图(b)所示。则被测小灯的额定电压应为________ 伏,理由是_________,小灯的额定电功率是_________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7届上海市浦东新区第四教育署九年级(五四学制)3月月考物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著名的________实验向人们显示大气压强是很大的,意大利科学家________首次测定了大气压强的数值为1.01×105帕,它的含义是每平方米的面积上受到的________为1.01×105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