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9.电动车因为具有轻便、快捷和环保等优点备受大家喜爱.通常说的电动车是以蓄电池作为能量来源.为了能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更为长久,作了放电余留20%左右即停止电能输出的电路设计.如表是某型号电动自行车的相关数据.

整 车整车质量30kg
最高车速9m/s
最大噪声62dB
效    率75%
蓄电池容    量0.5kW•h
供电电压48V
电动机额定电压48V
(1)如图所示的实验中,能反映电动机工作原理的是C.
(2)关于电动车,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D.
A.手把上刻有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便于调速
B.紧急刹车时人会向前倾,是因为人有惯性要继续向前运动
C.行驶过程中轮胎发热,轮胎内能一定增大
D.坐垫做得宽大柔软,可减小乘坐时的压力
(3)该电动车最多能输出的机械能为1.08×106J.若一般效率为20%的摩托车要获得同等的机械能,则需要燃烧汽油120g.(已知汽油的热值为4.5×107J/kg)
(4)质量为50kg小明骑着该电动车,以最大规定速度在水平路面匀速行驶时,且该电动车行驶过程中所受到的摩擦力f随车辆和人的总质量M的变化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则该过程中电动车克服摩擦力做功的功率为180W,通过电动车的平均电流为5A.
(5)在交通运输中,常用“客运效率”来反映交通工具的某项效能,“客运效率”表示每消耗单位能量对应的载客数和运送路程的乘积.一个人骑电动自行车,消耗106J的能量可行驶20km,一辆载有4人的普通轿车,消耗3.2×108 J的能量可行驶100km,则电动自行车与这辆轿车的客运效率之比是16:1.

分析 (1)首先明确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然后根据图示的实验装置得到该装置反应的物理理论,两者对比从而可以得到答案;
(2)根据我们学习的有关的摩擦、惯性、内能变化和压强知识分析判断;
(3)知道蓄电池的容量和效率可求电动车最多能输出的机械能,再根据效率公式求出摩托车获得同等机械能时汽油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再根据Q=mq求出需要燃烧汽油的质量;
(4)知道小明的质量可求总质量,根据图象求出受到的摩擦阻力,知道最大车速,利用P=fv求出功率,再求出消耗的电功率,利用P=UI求通过的最大电流;
(5)知道客运效率η=$\frac{人数×路程}{消耗的能量}$,求出电动自行车的客运效率和轿车的客运效率,再求出电动自行车与这辆轿车的客运效率之比.

解答 解:(1)电动机是利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而运动制成的.
A.图中没有电源,则导体ab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检流计指针发生偏转,说明产生了感应电流,这是电磁感应现象,是发电机原理,不符合题意;
B.是奥斯特实验,证明了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不符合题意;
C.图中有电源,闭合开关后,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运动,是电动机的原理,符合题意;
D.研究的是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A.电动车的车把套上刻有花纹,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故A正确;
B.紧急刹车时,由于惯性人要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会向前倾,故B正确;
C.行驶过程中轮胎克服摩擦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轮胎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而发热,故C正确;
D.座垫做得宽大柔软,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减小乘坐时的压强,而不是减小乘坐时的压力,故D错误;
故选D.
(3)蓄电池的最大容量:
W=0.5kW•h=0.5×3.6×106J=1.8×106J,
根据题中的效率值可得,电能转化为的机械能:
W机械能=W×(1-20%)×75%=1.8×106J×(1-20%)×75%=1.08×106J,
摩托车获得同等机械能时汽油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
Q=$\frac{{W}_{机械}}{20%}$=$\frac{1.08×1{0}^{6}J}{20%}$=5.4×106J,
由Q=mq可得,需要汽油的质量:
m=$\frac{{Q}_{放}}{q}$=$\frac{5.4×1{0}^{6}J}{4.5×1{0}^{7}J/kg}$=0.12kg=120g;
(4)小明和车总质量:m=50kg+30kg=80kg,
由图象可知,电动车受到的摩擦阻力为20N,
克服摩擦力做功的最大功率:P=fv=20N×9m/s=180W,
消耗的电功率:
P=$\frac{P}{75%}$=$\frac{180W}{75%}$=240W,
由P=UI可知,通过电动车的平均电流:
I=$\frac{P}{U}$=$\frac{240W}{48V}$=5A;
(5)由题意可知,客运效率η=$\frac{人数×路程}{消耗的能量}$,
则电动自行车的客运效率:
η1=$\frac{1×20km}{1×1{0}^{6}J}$,
轿车的客运效率:
η2=$\frac{4×100km}{3.2×1{0}^{8}J}$,
电动自行车与这辆轿车的客运效率之比:
η1:η2=$\frac{1×20km}{1×1{0}^{6}J}$:$\frac{4×100km}{3.2×1{0}^{8}J}$=16:1.
故答案为:(1)C;(2)D;(3)1.08×106;120;(4)180;5;(5)16:1.

点评 本题以电动车为载体考查了力学、热学、电学、磁学中相关知识,知识点多、综合性强,要求灵活所用所学知识,属于难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9.搬新家喽!小博参与搬家行列.他抱着总质量是8kg储物箱,用一分钟时间由一楼走到20m高的六楼,然后用20s的时间走过10m长的水平楼道,最后来到自家新屋.
(1)整个过程小博对储物箱做了多少功?
(2)计算整个过程小博对储物箱做功的功率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0.如图所示,是探究影响铁块所受浮力因素的实验装置.

(1)实验选用的铁块所受到的重力是4.6 N;铁块浸入液体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均变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比较b、c、d实验可知,铁块受到的水的浮力与浸入的深度 无关,与排开水的体积 有关.
(3)比较a、d、e实验探究的是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 的关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7.为研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某同学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酒精灯,分别给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同时加热,分别记录加热时间和升高的温度,根据记录的数据作出了两种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
(1)根据图象,某同学认为:“加热相同的时间,甲升高的温度高一些,这说明甲吸收的热量多一些.”这名同学的判断是否正确?不正确请说明理由相同的酒精灯加热相同的时间,吸收的热量相同.
(2)要使甲、乙升高相同的温度,应给乙加热更长的时间.
(3)如果已知甲的比热容是1.8×103 J/(kg•℃),则乙的比热容是2.4×103J/(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4.太阳内部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核聚变(选填“裂变”或“聚变”),太阳发出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水中倒影”是物体经过水面形成的虚像(填“实”“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4.小莺做“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步骤如图所示,处理数据时,发现实验步骤有所遗漏,遗漏的步骤为测量空桶的重力,若将遗漏的步骤标注为d,实验步骤a、b、c、d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依次为Fa、Fb、Fc、Fd.若这些示数之间的关系满足(用所给的字母表示)Fa-Fb=Fc-Fd,则可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1.小月家在装修时,发现木匠师傅用车床做出了如图甲所示的底面不规则的实心柱体木块,他发现该柱体可以直立漂浮于水面(木块不吸水),于是她利用天平、刻度尺、一大烧杯和适量水,按如下的实验步骤测出了柱体的底面积.已知水的密度为1.0×103 kg/m3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将游码移至标尺的零刻线处,观察指针指示如图乙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向右(选填“左”或“右”)调.
(2)把柱体放在天平左盘,通过添加砝码并调节游码,天平再次平衡时,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丙所示,柱体的质量为42g.

(3)用刻度尺测出柱体的高度 8.00cm,再把该柱体直立漂浮于烧杯的水中,并在水面处作上记号,标上1g/cm3,如图丁所示;再用刻度尺测出柱体露出水面的高度为 2.00cm,由此他测出了该柱体的密度为0.75 g/cm3
(4)根据以上的相关数据,可测出柱体的底面积为7cm2
(5)小月还用了理论推导的方法把柱体制成了密度计,通过计算,她应该在柱体记号的上(选填“上”或“下”)方1.5cm的位置上标出0.8g/cm3的密度刻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8.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这一问题时,班级的“物理博士”为同学们做了如图所示的一系列实验,请你从中选出一些图,针对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大小、物体浸入深度或液体密度等因素进行探究,并通过分析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说明你的探究结果.
(1)你要探究的问题是: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2)所选用的图是 (填图中的序号):1、2、3.
(3)通过探究得出的结论是:物体浸入同种液体中,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受的浮力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9.苹果公司最新研制了一款具有移动电话功能的手表“Apple watch”,其接打电话时的语音信息是由一定频率的电磁波传递的,这种传递信息的载体能(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