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如图

(1)甲图中A物体的长度是______cm;
(2)乙图中体温计的读数是______℃;
(3)丙图中电能表的示数是______kW?h.

解:(1)由图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1mm,由图可知A物体的长度为2.14cm-1.00cm=1.14cm.
(2)温度计最小分度值是0.1℃,由图可直接读出温度计的示数是38.5℃.
(3)电能表最后一位是小数位,由图示表盘读出电能表的示数是2011.6kw?h.
故答案为:(1)1.14;(2)38.5;(3)2011.6.
分析:(1)读数时:①弄清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②被测物体的端点是否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齐,③在最小分度值即精度下再估读一位.
(2)分清温度计的最小分度值,由图可直接读出示数.
(3)电能表最后一位是小数位,由表盘可直接读出电能表的示数.
点评:对常用测量器材进行正确的读数,不仅是物理课程学习的要求,也是日常生活中必须掌握的一种生活能力,应能熟练地对常用测量仪器正确读数.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如图所示,甲、乙分别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在利用甲图“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是利用了玻璃板的
透明
透明
(填物理属性的名称),从而能
看到蜡烛A的像,也能看到蜡烛B
看到蜡烛A的像,也能看到蜡烛B
;手指放在蜡烛
B
B
的烛芯顶部不会被烧痛(选填“A”或“B”)
(2)下面表格中的数据是一位同学测量的四组像和物体到玻璃板的距离.实验中刻度尺的使用以及读数均正确,但是分析数据时发现第二组的数据有较大的偏差,你认为造成这个偏差的原因可能是
C
C

A、选用的玻璃板太厚
B、选用的玻璃板太薄
C、在判断蜡烛B与蜡烛A的像是否完全重合时出现了较大偏差
实验序号 1 2 3 4
物到玻璃板的距离/cm 15.30 23.02 25.60 28.50
像到玻璃板的距离/cm 15.30 23.15 25.60 28.50
(3)实验中,在确定蜡烛B和蜡烛A的像是否完全重合时,人眼的观察位置应该是
b
b
_ (选填:“a.直接观察玻璃板后蜡烛B;b.在玻璃板前蜡烛A这一侧不同的位置;c.直接观察光屏”,下同);在判断平面镜中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时,移走蜡烛B,在其像所在位置放一光屏后,人眼的观察位置应该是
c
c

(4)在利用乙图装置做“验证凸透镜成实像规律”的实验时,陈刚和李娟分别使蜡烛和光屏同时在光具座上不停地左右移动,但没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所成的清晰的像.他们实验失败的原因是
移动蜡烛时,像的位置也随之改变,所以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同时移动,不容易在光屏上接到像
移动蜡烛时,像的位置也随之改变,所以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同时移动,不容易在光屏上接到像
,正确的做法是
当蜡烛和凸透镜处于如图位置时,左右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
当蜡烛和凸透镜处于如图位置时,左右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2013?顺义区二模)如图所示,甲图中圆柱形容器中装有适量的水.将密度均匀的木块A放入水中静止时,有2/5的体积露出水面,如图乙所示,此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比图甲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增加了300Pa.若在木块A上表面轻放一个质量为m1的物块,平衡时木块A仍有部分体积露出水面,如图丙所示,此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比图甲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增加了400Pa.若将容器中的水换成另一种液体,在木块A上表面轻放一个质量为m2的物块,使平衡时木块A露出液面部分与丙图相同,如图丁所示.若m1:m2=5:1,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1)如图所示,甲图中物块A的长度为
1.88
1.88
cm;
(2)乙图中石英钟的量程是
0~12h
0~12h
,最小分值是
1s
1s
,读出此时准确的时间是
10:10′44″
10:10′4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如图所示,甲、乙分别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在利用甲图“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是利用了玻璃板的     (填物理属性的名称),从而便于确定         ;手指放在蜡烛   的烛芯顶部不会被烧痛(选填“A”或“B”)

(2)下面表格中的数据是一位同学测量的四组像和物体到玻璃板的距离.实验中刻度尺的使用以及读数均正确,但是分析数据时发现第二组的数据有较大的偏差,你认为造成这个偏差的原因可能是    .

A、选用的玻璃板太厚         B、选用的玻璃板太薄

C、在判断蜡烛B与蜡烛A的像是否完全重合时出现了较大偏差

实验序号

1

2

3

4

物到玻璃板的距/cm

15.30

23.02

25.60

28.50

像到玻璃板的距/cm

15.30

23.15

25.60

28.50

(3)实验中,在确定蜡烛B和蜡烛A的像是否完全重合时,人眼的观察位置应该是   (选填:“a. 直接观察玻璃板后蜡烛B;b.在玻璃板前蜡烛A这一侧不同的位置;c.直接观察光屏”,下同);在判断平面镜中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时,移走蜡烛B,在其像所在位置放一光屏后,人眼的观察位置应该是     .              

(4)在利用乙图装置做“验证凸透镜成实像规律”的实验时,陈刚把蜡烛离凸透镜90cm移动到120cm时,发现像几乎在离凸透镜5cm的地方,他判断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cm,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蜡烛移动到如图示B点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的像,这时,通过透镜向烛焰同侧观察,能看到烛焰放大的虚像,若把蜡烛放到B点______(左/右)侧,可以使虚像更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3年北京市顺义区中考物理二模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如图所示,甲图中圆柱形容器中装有适量的水.将密度均匀的木块A放入水中静止时,有2/5的体积露出水面,如图乙所示,此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比图甲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增加了300Pa.若在木块A上表面轻放一个质量为m1的物块,平衡时木块A仍有部分体积露出水面,如图丙所示,此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比图甲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增加了400Pa.若将容器中的水换成另一种液体,在木块A上表面轻放一个质量为m2的物块,使平衡时木块A露出液面部分与丙图相同,如图丁所示.若m1:m2=5:1,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木块A的质量mA与m1之比为1:3
B.在丁图中,液体的密度为0.8×103kg/m3
C.木块A的密度为0.6×103kg/m3
D.在图丙中,木块A露出水面的体积与木块A的体积之比是1:5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