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3.某实验小组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实验装置如图:
实验
次数
钩码重G/N钩码上升高度h/m拉力
F/N
绳端移动距离s/m机械效率
η
140.11.80.374%
240.11.40.557%
360.12.40.3
(1)通过表中数据可分析出实验2是用乙(选填“甲”或“乙”)图做的实验.
(2)第三次实验的机械效率是83%.(百分号前保留整数)
(3)通过实验1和实验2的数据分析可得出结论: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动滑轮的个数越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低(选填“高”或“低”).
(4)比较实验1和实验3可得结论: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的物体越重,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分析 (1)通过观察承担物重的绳子的段数,再分析表格中s与h的关系,可判断实验1是用哪个装置进行的实验;
(2)实验3的机械效率可通过公式代入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得出;
(3)比较实验1和2的条件和机械效率大小,可得出动滑轮个数多少对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影响;
(4)比较实验1和3的条件和机械效率大小,可得出提升物体的重力大小对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影响.

解答 解:
(1)读图可知,乙用3段绳子吊着物体,因此s=5h,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实验2符合这一倍数关系;
(2)实验2的机械效率η=$\frac{{W}_{有}}{{W}_{总}}$×100%=$\frac{Gh}{Fs}$×100%=$\frac{6N×0.1m}{2.4N×0.3m}$×100%≈83.3%;
(3)实验1和2中,提升重物相同,距离相同,只是滑轮组不同,尤其是动滑轮的个数不同,实验2的机械效率低于实验1,因此可得出: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动滑轮的个数越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低;
(4)实验1和3中,滑轮组相同,实验3提升的重物大于实验1,机械效率也更高,说明: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的物体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故答案为:(1)乙;(2)83%;(3)低;(4)提升的物体越重.

点评 在此实验中,对滑轮组的分析、机械效率公式的运用是实验的基础,同时,实验中分别探究了机械效率高低与动滑轮个数、提升物体重力等多个量的关系,因此,控制变量法的运用也十分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如图连接能让灯泡发光的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v=$\frac{s}{t}$可知物体的(  )
A.速度与时间成反比B.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C.速度大小恒定不变D.以上说法都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016年2月3日,鄂尔多斯“冰上”龙舟赛在美丽的康巴什乌兰木伦湖开赛,如图为比赛时的场景,关于“冰上”龙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龙舟对冰面的压力与冰面对龙舟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使龙舟前进的施力物体是龙舟上的参赛队员
C.比赛中队员们快速用力向后滑冰是为了增大龙舟的惯性
D.相同条件下,队员体重越重的参赛队伍,龙舟对冰面的压强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8.小王家中的电能表如图所示,从表盘信息可知,他家接入的用电器总功率不能超过2200W.当家里只有电磁炉工作时,电能表在1min内转72转,则电磁炉在1min内消耗的电能为7.2×104J,电磁炉的电功率为1.2×103W.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下列有关摩擦起电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碎纸说明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B.将塑料细丝一端握紧,用手从上向下捋几下,细丝张开,说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C.油灌车尾部装有一条拖在地面上的铁链,目的是将摩擦引起的电荷引入大地
D.与毛皮摩擦后的橡胶棒带负电荷,说明在摩擦的过程中,橡胶棒得到了电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5.小明在探究通过电阻的电流跟其两端电压的关系时,用记录的实验数据作出了如图所示的U-I图象,则a的电阻值为10Ω,将a、b并联接在电压为6V的电源上,则干路电流为1.8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2.小明同学按照如图所示的电路“研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当开关闭合时,电流表有示数,电压表无示数.则故障原因可能是(  )
A.L1断路B.L1短路
C.电压表接线柱接触不良D.L2短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3.如图1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在实验中,用较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是利用了玻璃板的透光性 (填物理属性的名称),巧妙地解决了像 不易确定的问题,他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替代法 (选填“控制变量法”、“替代法”或“理想模型法”).
(2)实验中,在确定蜡烛B和蜡烛A的像是否重合时,人眼的观察位置应该是b (选填a.“直接观察玻璃板后蜡烛B”b.“在玻璃板前蜡烛A这一侧不同的位置”或c“直接观察光屏”,下同);在判断平面镜中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时,移走蜡烛B,在其像所在位置放一光屏后,人眼的观察位置应该是c.
(3)取两个同样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和物体大小 的关系. 手指放在蜡烛B (选填“A”或“B”)的烛芯顶部不会被烧痛,因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4)在实验过程中,让玻璃板沿OO′轴(如图2,玻璃板与桌面的接触部分)方向水平向右移动,结果他发现镜中的像相对于A不 移动(选填“向右”.“向左”或“不”);他又将玻璃板绕OO′轴转向自己,发现镜中的像转向自己 (选填“转向自己”、“转离自己”或“不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