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某次测量活动中,小明测得的五组数据分别是:18.21cm、18.22cm、18.30cm、18.21cm、18.23cm.则小明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该物体的测量长度为   
【答案】分析:(1)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读数时读到分度值还要估计分度值的下一位;
(2)先判断五组数据的正误,去掉错误的数据,将正确的取平均值即为所测长度.
解答:解:因为读数时读到分度值还要估计分度值的下一位,所以所测数据的倒数第二位数字的单位即是分度值,所以小明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对同一物体无论测量多少次,准确值是不会变的,所以18.30cm是错误的,故物体的测量长度为:
≈18.22cm.
故答案为:1mm;18.22cm.
点评: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在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的活动中.

(1)小明按图连接好电路,经检查,电路连接无误后,闭合开关,指针偏转情况如图2所示.为提高实验精确程度,这个电路仍需要改进的地方是
将电流表换用小量程
将电流表换用小量程

(2)改进后,重新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把测量的数据填入下表,由表中数据可出的结论为
在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
在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

实验次数 1 2 3 4 5
电压U/V 1.0 2.0 3.0 4.0 5.0
电流I/A 0.1 0.2 0.3 0.4 0.5
(3)在上述实验中,小明多次移动变阻器滑片的目的是
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
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

(4)小华利用图1所示的电路来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电阻的关系”,在实验中,他所选的电源电压恒为6V,滑动变阻器的最大电阻为15Ω,当把l0Ω的定值电阻R接入电路闭合开关后,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到某一位置时,读出电压表示数为4V,电流表的示数为
0.4
0.4
A.紧接着小华将10Ω的定值电阻R更换为20Ω的定值电阻,闭合开关后,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直至
电压表示数为4V
电压表示数为4V
时,读出电流表的示数为0.2A;接着小华又将20Ω的定值电阻R更换为40Ω的定值电阻进行第三次实验,请你计算为了完成实验,此次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应为
20
20
Ω,并由此判断出小华这次能否成功完成实验?答:
不能
不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某次测量活动中,小明测得的五组数据分别是:18.21cm、18.22cm、18.30cm、18.21cm、18.23cm.则小明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mm
1mm
,该物体的测量长度为
18.22cm
18.22c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某次测量活动中,小明测得的五组数据分别是:18.21cm、18.22cm、18.30cm、18.21cm、18.23cm.则小明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__,该物体的测量长度为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在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的活动中.

⑴小明按图连接好电路,经检查,电路连接无误后,闭合开关,指针偏转情况如图乙所示。为提高实验精确程度,这个电路仍需要改进的地方是        

⑵改进后,重新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把测量的数据填入下表,由表中数据可出的结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次数

1

2

3

4

5

电压U/V

1.0

2.0

3.0

4.0

5.0

电流I/A

0.1

0.2

0.3

0.4

0.5

⑷   在上述实验中,小明多次移动变阻器滑片的目的是          

⑸   小华利用图甲所示的电路来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电阻的关系”,在实验中,他所选的电源电压恒为6V,滑动变阻器的最大电阻为15Ω,当把l0Ω的定值电阻R接入电路闭合开关后,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到某一位置时,读出电压表示数为4V,电流表的示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A.紧接着小华将10Ω的定值电阻R更换为20Ω的定值电阻,闭合开关后,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直至____________________时,读出电流表的示数为0.2A;接着小华又将20Ω的定值电阻R更换为40Ω的定值电阻进行第三次实验,请你计算为了完成实验,此次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应为_____________Ω,并由此判断出小华这次能否成功完成实验?答: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