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7.在“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某小组同学利用焦距10cm的凸透镜,高为3cm的发光体,光屏和光具座进行实验,将观察到的像、测得的物距u、像距v以及所成像的高h分别记录在表中,为了进一步研究,他们进行了一些适量的运算,将结果分别记录在表的后两列中.
实验序号 物距u/cm 像距v、cm 像的倒正 像高h/cm 像距与物 距之比(v/u) 物距与像距之 和(u+v)(cm)
 1 60.0 12.0倒立 0.60 0.20 72.0 
 250.0 12.5 倒立 0.75  0.25 62.5
30.0 15.0 倒立 1.50 0.50 45.0 
 18.022.5倒立   3.751.25 40.5 
56 16.026.7倒立  5.00  1.6742.7 
 6 14.035.0倒立 7.50  2.5049.0
(1)首先,他们初步得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①由实验序号1-3的数据,可得结论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f<v<2f;
②由实验序号4-6的数据,可得结论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
(2)他们继续分析数据,得到
①根据实验序号1-6的数据,分析比较像距v随物距u的变化情况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像时,像距v随物距u的减小而增大.
②根据实验序号1-6的数据,分析比较像高h与v/u的变化情况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像时,像高h与物高的比值等于像距与物距的比值.
③该小组同学继续利用表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a)根据实验序号1-3的数据,分析比较物距变化量△u与像距变化量△v的大小关系及成像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物距变化量△u大于像距变化量△v;
   (b)根据实验序号1-6的数据,分析比较物距u变化时,h、u+v的变化情况,可得出得初步结论是:当物体成实像时,物距越小,像越大,物距与像距的和(u+v)先变小后变大.

分析 (1)分析表格中的数据时,通过指定的几组数据,查找相同点,比较不同点,从而归纳出结论;
(2)逐一分析实验数据,在分析表格中数据时,要注意分析物距的变化、像距的变化及成像特点的变化,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数据找出数量关系,同时要注意像距与物距与焦距之间的关系.

解答 解:(1)①实验序号1-3的数据中,物距均大于2f(20cm),像高均小于物高(3cm)即成缩小的像,像距均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10cm-20cm)之间,可得出: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f<v<2f;
②实验序号4-6的数据中,物距均介于f与2f(10cm-20cm)之间,像高均大于物高(3cm)即成放大的像,像距均大于二倍焦距(20cm),可得出: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
(2)①根据实验序号1-6的数据,物距u越小,像距v越大,反之像距则越小,可得结论:像距v随物距u的减小而增大;
②根据实验序号1-6的数据,每组数据中像高与物高的比值均等于像距与物距的比值,可得结论:像高h与物高的比值等于像距与物距的比值;
③(a)实验序号1-3的数据中,物距大于二倍焦距(20cm),第1到2、第2到3次的物距变化量分别是10cm、20cm,对应的像距变化量为0.5cm、2.5cm,可得结论: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物距变化量△u大于像距变化量△v;
(b)实验序号1-6的数据中,物距u均大于f(10cm),从1-6实验中,物距逐渐变小(60cm-14cm),像高越来越大(0.6cm-7.5cm)即像越来越大,可得:物距越小,像越大;由表格可知,从第一次实验到第六次实验数据中,物距依次增大,物距与像距的和(u+v)依次为:72.0cm;62.5cm;45.0cm;40.5cm;42.7cm;49cm;分析可知:物距与像距的和(u+v)先变小后变大.
故答案为:(1)①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f<v<2f;②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2)①像距v随物距u的减小而增大;②像高h与物高的比值等于像距与物距的比值;③(a)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物距变化量△u大于像距变化量△v;(b)当物体成实像时,物距越小,像越大,物距与像距的和(u+v)先变小后变大.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关键是会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相关结论.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7.图1是测量额定电压为3.8V的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实物电路图,小灯泡的电阻约为10Ω.

(1)请在图2虚线框内画出与实物图对应的电路图.
(2)实物电路中连接不合理的是电压表量程选小了.开关闭合前,滑动变阻器滑片应置于A(选填“A”或“B”)端,目的是保护电路.
(3)调节滑动变阻器,分别读出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记录如表: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1.52W.小灯泡逐渐变亮的原因是实际功率逐渐变大(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实验次数l234
电压U/V2.53.03.84.5
电流/A0.330.360.400.44
灯泡亮度逐渐变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下列装置或器材中,属于连通器的是(  )
A.医用注射器B.吸盘式挂钩C.液体密度计D.三峡船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5.在“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的实验中,小明对A、B两种物质进行了探究.得到了如图所示的图象,由图象得到的信息,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A物质的密度是B物质密度的3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2.在探究“冰的熔化”和“水的沸腾”实验中,小明用了如图所示的两组实验装置.

(1)为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他应选择的装置是乙(选填“甲”或“乙”).实验结束后,同学们相互交流时,有的小组觉得把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过长,请你说出两条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①适当减少水量;②适当提高水温.
(2)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绘出了水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关系图象如图丙.请你找出丙图中哪段图象是错误的CD段.你判断的理由是:水沸腾时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实验时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烧杯底部,则测得试管内水的温度值偏大.
(3)若探究“冰的熔化”实验,他应选择的装置是甲(选填“甲”或“乙”),采用这种加热方式的好处是受热均匀;该实验应该选用较小的冰块(选填“较大的冰块”或“较小的冰块”),小明发现冰熔化过快.应采取的操作是移走酒精灯.
(4)如图丁所示为小明在探究某种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中,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特征回答下列问题:该物质是晶体(填“晶体”或“非晶体”);该物质的熔点是48℃;该物质温度为35℃时处于固态(填“固”或“液”);该物质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持续的时间是6mi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2.在“研究水的沸腾”实验中:
(1)由表格知,为了完成本次实验,应选用测温物质为水银的温度计.
测温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39 357
 酒精-117 78
(2)如图甲所示,刚倒入热水时发现温度计管壁模糊,很难看清示数,主要原因是,热的水蒸气在温度计管壁上发生了液化(填物态变化名称).
(3)如图乙所示.烧杯上方加一纸盖后进行实验,每隔1min记录温度计示数,4min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丙所示,此时温度为9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9.如图所示是小明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玩具小车的运动速度. 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路程SAB=40.0cm,如果测得时间tAB=2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20.0cm/s.
(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出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小(选填“偏小”、“不变”或“偏大”).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BC段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是错误(选填“正确”或“错误”)的.理由是:因为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王瑞同学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时,记录实验的数据如表,这种液体的密度是(  )
液体与量杯的质量m/g 30 5070 
 液体的体积V/cm3 1030 50
A.3.0×103kg/m3 B.1.7×103kg/m3C.1.4×103kg/m3 D.1.0×103kg/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7.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一物块,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和物块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取重力加速度g=10m/s2,则物块的质量m=0.5kg,物块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