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小明用如图甲乙丙的步骤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实验中,他将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木块,使木块做______运动.
(2)比较步骤______与______可得: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有关,比较步骤甲与丙可知:摩擦力的大小跟______有关.
(3)小明在实验中还发现:在木块还没有被拉动的情况下,弹簧测力计仍然有示数,且示数逐渐增大,直到拉动木块为止.该现象表明:物体在静止时也可能受到______力的作用,且该力的大小与______力的大小有关.
(4)上学路上,小明看见一辆汽车陷进了泥坑里,司机在车胎底下垫了一些稻草,这是利用增大______的方法增大摩擦.

解:(1)此实验中摩擦力的大小是通过测力计的示数反映出来,就必须保证摩擦力与拉力大小相等;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可知,当拉动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就是一对平衡力,摩擦力就等于拉力.
(2)①图中甲、乙两图说明的是: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改变压力的大小,观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同,即摩擦力的大小变化;故可得结论: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压力有关,并且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②甲、丙两图说明的是:在压力相同时,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同,即摩擦力的大小变化;
故可得结论: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且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3)在木块还没有被拉动的情况下,弹簧测力计仍然有示数,且示数逐渐增大,原因是:物体虽然处于静止状态,但有运动趋势,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物体受平衡力,静摩擦力与弹簧测力计的拉力相等,且随拉力的增大而增大.
(4)上学路上,小明看见一辆汽车陷进了泥坑里,司机在车胎底下垫了一些稻草,这是利用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的方法增大摩擦.
故答案为:(1)匀速直线;(2)甲;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3)摩擦;拉;(4)接触面粗糙程度.
分析:(1)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只有水平拉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木块所受摩擦力才等于拉力;
(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多个,实验中是采用控制变量法分别研究了压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对摩擦力大小的影响;
(3)物体之间只要有了相对运动的趋势,它们之间便会有摩擦力的存在,这种摩擦是静摩擦,静摩擦力与拉力的大小有关.
(4)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点评: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为了使滑动摩擦力等于拉力,一定要使木块进行匀速直线运动;掌握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小明和小红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在杠杆支点的两边分别挂上钩码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如图乙,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将杠杆调整在水平位置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测量
力臂大小
力臂大小

(2)小明在实验中记录了三次实验数据如下表:
次数/实验 动力F1/N 动力臂L1/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1 1.0 10 0.5 15
2 2.0 10 1.0 20
3 2.0 20 4.0 10
这三次实验数据中有一次是错误的,错误数据的实验次数是
1
1
,由正确实验结果可得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F1L1=F2L2
F1L1=F2L2

(3)小红调节好平衡后,在杠杆两端挂上钩码,杠杆的状态如图丙所示,为此,小红又调节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重新回到水平平衡位置,然后正确记录下钩码重、动力臂OA和阻力臂OB的值,分析实验数据后发现得不到教材中的“杠杆的平衡条件”,小红的哪一步操作导致了实验结果与教材中的结论不一致?答:
杠杆上挂钩码后,小红又调节了平衡螺母
杠杆上挂钩码后,小红又调节了平衡螺母

(4)有同学用现有实验方案得到如下结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这个结论与杠杆的平衡条件不符,原因是实验过程中
B
B

A.没有改变力的大小    B.没有改变力的方向
C.没有改变力的作用点    D.实验次数较少,结论具有偶然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实验题

(6分)小明和小红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在杠杆支点的两边分别挂上钩码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如图乙,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将杠杆调整在水平位置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测量       

(2)小明在实验中记录了三次实验数据如下表:

这三次实验数据中有一次是错误的,错误数据的实验次数是        ,由正确实验结果可得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3)小红调节好平衡后,在杠杆两端挂上钩码,杠杆的状态如图丙所示,为此,小红又调节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重新回到水平平衡位置,然后正确记录下钩码重、动力臂OA和阻力臂OB的值,分析实验数据后发现得不到教材中的“杠杆的平衡条件”,小红的哪一步操作导致了实验结果与教材中的结论不一致?答:       

(4)有同学用现有实验方案得到如下结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这个结论与杠杆的平衡条件不符,原因是实验过程中   

A.没有改变力的大小

B.没有改变力的方向

C.没有改变力的作用点

D.实验次数较少,结论具有偶然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小明和小红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在杠杆支点的两边分别挂上钩码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如图乙,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将杠杆调整在水平位置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测量______.
(2)小明在实验中记录了三次实验数据如下表:
次数/实验动力F1/N动力臂L1/cm阻力F2/N阻力臂L2/cm
11.0100.515
22.0101.020
32.0204.010
这三次实验数据中有一次是错误的,错误数据的实验次数是______,由正确实验结果可得杠杆的平衡条件是______.
(3)小红调节好平衡后,在杠杆两端挂上钩码,杠杆的状态如图丙所示,为此,小红又调节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重新回到水平平衡位置,然后正确记录下钩码重、动力臂OA和阻力臂OB的值,分析实验数据后发现得不到教材中的“杠杆的平衡条件”,小红的哪一步操作导致了实验结果与教材中的结论不一致?答:______.
(4)有同学用现有实验方案得到如下结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这个结论与杠杆的平衡条件不符,原因是实验过程中______.
A.没有改变力的大小  B.没有改变力的方向
C.没有改变力的作用点  D.实验次数较少,结论具有偶然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问答题

小明和小红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在杠杆支点的两边分别挂上钩码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精英家教网

(1)如图乙,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将杠杆调整在水平位置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测量______.
(2)小明在实验中记录了三次实验数据如下表:
次数/实验 动力F1/N 动力臂L1/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1 1.0 10 0.5 15
2 2.0 10 1.0 20
3 2.0 20 4.0 10
这三次实验数据中有一次是错误的,错误数据的实验次数是______,由正确实验结果可得杠杆的平衡条件是______.
(3)小红调节好平衡后,在杠杆两端挂上钩码,杠杆的状态如图丙所示,为此,小红又调节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重新回到水平平衡位置,然后正确记录下钩码重、动力臂OA和阻力臂OB的值,分析实验数据后发现得不到教材中的“杠杆的平衡条件”,小红的哪一步操作导致了实验结果与教材中的结论不一致?答:______.
(4)有同学用现有实验方案得到如下结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这个结论与杠杆的平衡条件不符,原因是实验过程中______.
A.没有改变力的大小    B.没有改变力的方向
C.没有改变力的作用点    D.实验次数较少,结论具有偶然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九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小明和小红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在杠杆支点的两边分别挂上钩码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如图乙,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将杠杆调整在水平位置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测量   
(2)小明在实验中记录了三次实验数据如下表:
次数/实验动力F1/N动力臂L1/cm阻力F2/N阻力臂L2/cm
11.0100.515
22.0101.020
32.0204.010
这三次实验数据中有一次是错误的,错误数据的实验次数是    ,由正确实验结果可得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3)小红调节好平衡后,在杠杆两端挂上钩码,杠杆的状态如图丙所示,为此,小红又调节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重新回到水平平衡位置,然后正确记录下钩码重、动力臂OA和阻力臂OB的值,分析实验数据后发现得不到教材中的“杠杆的平衡条件”,小红的哪一步操作导致了实验结果与教材中的结论不一致?答:   
(4)有同学用现有实验方案得到如下结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这个结论与杠杆的平衡条件不符,原因是实验过程中   
A.没有改变力的大小    B.没有改变力的方向
C.没有改变力的作用点    D.实验次数较少,结论具有偶然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