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在进行长度测量时,一般要求测量三次,再求平均值,这是为了(  )
分析:要正确解答本题,首先掌握误差产生的原因,还要掌握误差和错误是截然不同的,在物理实验中,误差只能减小,是不能避免的,而错误是由于实验者粗心或不遵守实验规则等原因造成的,是能避免的.
解答:解:一般情况下,减小误差的方法是:校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的仪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实验中测量物体的长度,一般要测三次或更多次,这样做是为了减小由于读数时估计偏大或偏小而产生的误差.
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要正确解答此题,首先要掌握误差的定义,还要掌握误差产生的原因,减小误差的方法及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为“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如图回答以下问题:
(1)首先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处于水平平衡状态.这一调节过程的目的是为了使杠杆的自重对杠杆平衡不产生影响,这时杠杆重力的力臂为

(2)实验过程中,给杠杆两端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保持水平平衡状态,如图,这时就可读出相应数据:当然也可通过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在倾斜状态下达到平衡,并进行相关数据的测量.但我们总是选取杠杆的水平平衡状态下进行实验,其原因主要是
便于测力臂
便于测力臂


(3)请在虚线框中设计一个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并将图所示的实验情况记录在表格内.已知每个钩码重0.5N,杠杆上每一小格的长度为5c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各组同学使用相同焦距的凸透镜进行实验.   
(1)某小组同学首先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按如图顺序摆在一条直线上,接下来应如何操作?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2)实验中同学们不断改变蜡烛的位置,观察光屏上像的情况并记录每一次的物距和像距.但从各组汇报数据中发现,物距均为15cm时,有三个小组所测像距分
别为28.00cm、29.00cm、31.00cm.若他们的数据差别不是因为长度测量误差导致的,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操作原因是:
(3)如表为某一小组同学收集的数据及成像的情况,“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请你分析表中信息得出结论.
(焦距f=10m)
物距u/cm 像距v/cm 像的情况
30 15 倒立、缩小、实像
25 17 倒立、缩小、实像
23 18 倒立、缩小、实像
18 23 倒立、放大、实像
15 30 倒立、放大、实像
13 43 倒立、放大、实像
8 / 正立、放大、虚像
5 / 正立、放大、虚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1)如图1所示量筒的分度值是
2ml
2ml
;测量时如果如图那样读数,则读出的液体体积与真实值相比
偏大
偏大
(填“偏大”、“偏小”或“相等”).
(2)水平放置的天平如图2所示,在使用前必须进行的调节是:首先将
游码置于标尺的零刻度处
游码置于标尺的零刻度处
,接着调节
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3)图3是测量一木块长度的示意图.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mm
1mm
,物体的长度是
1.15
1.15
c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我们已经知道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有关,进一步研究表明,在温度不变时,导体的电阻跟导体的长度、导体的横截面积、材料的关系.小红找来不同规格的导线进行测量,实验数据见下表:

材料 长度
L/m
横截面积S/m2 电阻
R/Ω
电阻率ρ
1 1.0 1.0×10-7 0.17 1.7×10-8
2 2.0 1.0×10-7 0.34 1.7×10-8
3 1.0 0.5×10-7 0.34 1.7×10-8
4 1.0 1.0×10-7 1.0 1.0×10-7
5 镍铬
合金
1.0 1.0×10-7 11.0 1.1×10-6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的数据,可以说明
在温度不变时,在材料、横截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导体的长度越长,导体的电阻越大
在温度不变时,在材料、横截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导体的长度越长,导体的电阻越大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3
1、3
的数据,可以得到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
(3)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4、5的数据,可得到结论是
在温度不变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
在温度不变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初中课外实践课上,小明做了个小实验,如图所示,找一个空的易拉罐,用钉子在易拉罐底部的中央敲一个小孔,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这样就制成了一个针孔照相机,其实就是小孔成像的实验装置.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的适当位置,观察并研究小孔成像的特点:
(1)蜡烛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
实像
实像
(填“实像”或“虚像”);
其成像的原理是
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

(2)将蜡烛在孔前绕顺时针旋转,则它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
(选填“顺”或“逆”)时针旋转的;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
D
D
 
A.三角形光斑      B.圆形光斑
C.蜡烛的正立像   D.蜡烛的倒立像
(3)小明想研究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为此他利用自己的器材反复进行观察、试验,如图18由此提出了自己的猜想:
①与物体的大小有关;②与小孔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接着,小明利用下图中的器材进行了实验,其中A是不透明的挡板,中央开有透光的缝隙.测量数据如表所示.
挡板缝隙长/cm 实验次数 挡板与小孔间距/cm 像的大小/cm
6 1 5 6
2 10 3
3 15 2
9 4 5 9
5 10 4.5
6 15 3
12 7 5 12
8 10 6
9 15 4
要验证猜想1,应选择
1、4、7(或2、5、8或3、6、9)
1、4、7(或2、5、8或3、6、9)
实验的数据进行比较,实验结论是:
在小孔到物体的距离相同时,像随物体增大而增大
在小孔到物体的距离相同时,像随物体增大而增大

分析比较1、2、3(或4、5、6,或7、8、9)三次实验的数据,可得结论:
物体大小一定时,像随挡板与小孔间距的增大而减小
物体大小一定时,像随挡板与小孔间距的增大而减小

小明在进行实验评价时,发现受所用器材的限制,上述影响因素还缺少一项,它是
塑料薄膜(像)到小孔的距离
塑料薄膜(像)到小孔的距离
;小明对此因素进行了探究,为此对原有器材进行的改进是
在易拉罐外面包一层厚纸,将塑料薄膜封在纸筒末端,移动纸筒
在易拉罐外面包一层厚纸,将塑料薄膜封在纸筒末端,移动纸筒
,具体探究步骤为
保持挡板缝隙长和挡板与小孔间距不变,改变易拉罐的长度(塑料薄膜到小孔的距离)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像的大小
保持挡板缝隙长和挡板与小孔间距不变,改变易拉罐的长度(塑料薄膜到小孔的距离)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像的大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