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学习质量和密度的知识后,小五同学想用天平、量筒和水完成下列实践课题:①测量牛奶的密度 ②鉴别金戒指的真伪 ③测定一捆铜导线的长度 ④鉴定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⑤测定一大堆大头针的数目。你认为能够完成的是( )

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①②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江苏泗洪县泗州学校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 题型:实验题

为了研究物质某种特性,某同学测得四组数据,填在下列表中:

(1)将上表空格处填写完整_____

(2)比较第1、2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同一种物质,它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_________.

(3)比较第2、3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_________.

(4)比较第1、4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实验结论是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7-2018学年江苏省八年级(下)月考物理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间存在着作用力的是( )

A. 用胶水把邮票粘贴在信封上

B. 要用很大的力才能把铅丝折断

C. 两滴水银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较大的一滴水银

D. 磁铁能吸引铁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江苏省扬州市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3月份月考八年级物理试卷 题型:实验题

(1)如图1所示,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下面可以吊上重物,这说明_______.

(2)小雪同学在探究分子间的作用力时,在注射器筒内先吸入适量的水,推动活塞将筒内空气排除后,用手指堵住注射器嘴,再用力推活塞,如图2所示,结果她发现筒内水的体积几乎未改变,这一实验表明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_______(选填“引力”、“斥力”)

(3)小明为了研究液体的扩散现象,先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再在水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如图3所示,是小明观察到的溶液在“实验开始时”、“静放10日后”、“静放30日后”所呈现的现象,其中_______(选填标号)图是表示溶液静放30日后的实验现象,扩散现象说明组成物质的分子_______,同时也说明了分子间有_______.

(4)把碳素墨水分别滴入质量相等的冷水和热水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如图4所示,这个实验演示的是_______现象;比较图甲和图乙可知,_______越高,分子运动越激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江苏省扬州市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3月份月考八年级物理试卷 题型:填空题

如图所示,杯中的蜡从液态变成固体时,中间会凹陷下去,可见,凝固后蜡分子间的距离_______,蜡的密度_______,而质量_______.(均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江苏省扬州市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3月份月考八年级物理试卷 题型:单选题

小梦和同学去高邮神居山春游,在山上捡到了几块石头.下表中记录的是小梦与其他三位同学测出的小石块的密度(经查密度表可知,该石头的密度为2.50g/cm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要实验操作正确,数据真实,上述数据均有效

B. 只有小扬的数据不可以接受,因为他的数据偏差最大

C. 只有小满的数据可以接受,因为他的数据最接近密度表中的数据

D. 四位同学的实验都是失败的,因为密度表中石块的密度为2.50g/c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江苏省扬州市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3月份月考八年级物理试卷 题型:单选题

某种新型“防盗玻璃”为多层结构,每层中间嵌有极细的金属线,当玻璃被击碎时,产生电信号,与金属线相连的警报系统就会立刻报警,这利用了金属的( )

A. 延展性 B. 导电性 C. 弹性 D. 导热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2018届九年级物理第二次模拟 题型:填空题

将一铁丝剪断后,剩余部分的密度_______,将氧气瓶中的氧气用去一部分,剩余氧气的密度__________。(变大、变小、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安徽滁州2018届中考物理第二次模拟测试卷 题型:填空题

如图所示,电源电压恒为6V,滑动变阻器R′的最大阻值为30Ω,当S闭合,滑片P在最右端时,电压表的示数为1.5V,则小灯泡L的电阻是 Ω,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到a点时,电压表的实数为Ua,滑动变阻器的功率为Pa;再移动滑片P到b点时,电压表的示数为Ub,滑动变阻器的功率为Pb,若Ua:Ub=2:3,Pa:Pb=8:9,则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在a,b两点时连入电路的电阻变化了 Ω(不计灯丝电阻随温度的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